再訪黔西北苗族起義軍根據(jù)地豬拱箐
毫不諱言,向往黔西北苗族起義軍根據(jù)地豬拱箐,源于對英雄的祖先們的無比崇敬之情。老一代對祖先們傳奇故事的盎然興致,使我從少年時代就能夠耳聞能詳,并凝聚成一腔深深的情愫。早在十多年前,我就獨自前往這個魂牽夢縈的圣地,觸摸祖先們演繹在崇山峻嶺間的風骨和氣節(jié),尋找那愈久彌新的非凡歷程和歷史輝煌。
再訪豬拱箐,繞不開當?shù)赝诵萁處焻蔷S應。吳維應雖然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但他對歷史遺址和歷史文物有著超前的認識,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清朝苗族起義遺址豬拱箐的實地考察和文物保護,不僅熟悉山形地貌,而且收藏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去豬拱箐之前,我們已經(jīng)告知吳維應老師,他也做好了接待的準備。當我們一路風馳電掣來到豬拱箐山腳,吳老師早早等在路邊迎接,熱情地把我們帶回家。
![3.jpg](/d/file/lskg/lszw/2020-04-26/71a2a4a96cfe84982c05d7d30a38093f.jpg)
正值三春時節(jié),暖風徐徐,百花爭艷,到處彌漫著奇花異草的芳香。吳老師的家是一棟有些歷史的老屋,坐落于一座小山之下,與山脈走勢和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顯得清雅而舒適。老屋的左側(cè),另建一偏房。在他的指引下,我們進入偏房里面,方知是他專用的文物收藏室,義軍使用過的馬鞍、鉛彈、寶刀、銅錢等等琳瑯滿目,直觀地再現(xiàn)了義軍當年的斗爭精神和生活狀況,讓人一下子陷入歷史深處的記憶不能自拔。
![4.jpg](/d/file/lskg/lszw/2020-04-26/26cf7c215546dea94bc4e2d26684971f.jpg)
吳老師一邊滔滔不絕地介紹義軍根據(jù)地的地理情況,一邊講述文物的收藏過程,不經(jīng)意間到了中午。他的愛人很好客,做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家火鍋,另加幾盤特色小炒,把我們請回住處吃午飯。大約花了半個小時,我們吃完飯,吳老師迫不及待地引我們上山,匆匆往云南鎮(zhèn)雄方向趕去。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一座開闊的土山上。吳老師興奮地下了車,跑到最高處指著對面說:“快看,那座高聳入云的大山,就是豬拱箐的最高峰,當年黔西北苗族起義軍的元帥府就建在上面。緊挨豬拱箐右面的那一片平緩地帶,稱為米糧溝,是義軍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運送糧草的地方……”
![5.jpg](/d/file/lskg/lszw/2020-04-26/825516dc31813c6a9cefbf71598681e5.jpg)
我們舉目遠眺,只見豬拱箐主峰云遮霧繞,直插云霄。其四周三面絕壁,唯有一路通往大山北門,山勢雄奇險峻,真的易守難攻,一眼就知道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史料記載,清朝咸同年間,陶新春率領一萬多人在韭菜坪宣布起義,先后奪取了七星關城、周驛站城,一時間應者云集,隊伍很快壯大到30多萬,從韭菜坪山腳經(jīng)平山鋪至撒拉溪一線,皆由苗族義軍占領。隨后,陶新春率領義軍主力到達豬拱箐,建立了抗戰(zhàn)根據(jù)地,憑借險要的地勢與清廷分庭抗禮。在鼎盛之時,豬拱箐駐扎10萬人馬,山腰被一條大路隔開。半山以上為內(nèi)營,居住著苗族精兵與親屬;半山以下為大營,混居白彝、土僚、龍仲、蔡家等各族義軍。各族人的大小村寨星羅棋布,景象繁榮,儼然一個山城都市,故而時稱“苗王城”。
![6.jpg](/d/file/lskg/lszw/2020-04-26/58d6f83ed56dc27203a88814f3b36d29.jpg)
豬拱箐由八座大山組成,又名八寶山,遠近聞名。苗族義軍在此安營扎寨,更使得豬拱箐名聲遠播。為了更好的抗擊清軍,義軍實施了一系列的重要舉措,比如設立將帥職務、制定規(guī)章制度、加強根據(jù)地防守、打通內(nèi)外貿(mào)易渠道等,為建立長達八年之久的農(nóng)民政權(quán)奠定了基礎。得益于義軍的舉措,豬拱箐固若金湯,被譽為鐵桶江山。與太平天國接觸后,義軍首領陶新春毅然扛起太平天國的大旗,被封為太平天國統(tǒng)兵大元帥。
![7.jpg](/d/file/lskg/lszw/2020-04-26/f23650a602a85bfffd73bd40789d908f.jpg)
義軍不斷發(fā)展壯大,引起了清廷巨大震動。1866年4月,清朝統(tǒng)治者調(diào)集滇川黔等五省的兵力向豬拱箐大舉進犯,被義軍多次打退,歷經(jīng)一年之久。鑒于義軍戰(zhàn)斗力強悍,岑毓英遂采取破壞風水和收買內(nèi)奸等卑鄙伎倆,趁起義軍卯時換班吃飯,借夜色率領清軍進行偷襲,豬拱箐根據(jù)地因此陷落。陶新春等義軍首領被大軍圍困,在激戰(zhàn)中力竭被俘,最后慘遭清軍殺害。成千上萬的義軍及其家屬在戰(zhàn)斗中犧牲,在豬拱箐半山下,至今尚有落難溝的地名沿用。1982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根據(jù)義軍的巨大歷史影響,將豬拱箐苗族起義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jpg](/d/file/lskg/lszw/2020-04-26/7c67f917952d7310e24bcd0db2ad295c.jpg)
在吳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重訪了當年義軍的各處歷史遺址,真切地感受到前人難能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和斗爭精神。他們所追求的民族發(fā)展進步,盡管因為時代的局限而宣告失敗,但其歷史功績至今被后人深深銘記。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重溫祖先們的不凡足跡,更能體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想,如能借助全域旅游的東風,及時打造黔西北苗族起義歷史博物館,把豬拱箐歷史遺址遺物的保護和開發(fā)提上議事議程,不僅是對英雄的尊重和對歷史的正視,對于今天的旅游發(fā)展和思想教育也大有裨益。
文/羅國錦 圖/劉顯倫
責編/姚 婷 編審/劉 涵
貴州文化網(wǎng)聲明:此消息系轉(zhuǎn)載自新聞權(quán)威媒體,貴州文化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shù)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業(yè)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侵犯貴處版權(quán),請與我們聯(lián)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本站出處寫“貴州文化網(wǎng)”的所有內(nèi)容(文字、圖片、視頻等)均受版權(quán)保護,轉(zhuǎn)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歷史考古 > 歷史珍聞 |
> 相關文章
-
無相關信息
熱點新聞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