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峰楓
《舊約》中有《約書亞記》一卷書,緊接在摩西五經(jīng)之后。以色列人由摩西率領(lǐng),逃出埃及,奔向上帝賜予他們的福地。他們在曠野中漂泊四十年,似乎為最后進入迦南做準備。古代解經(jīng)家說,逃離埃及的人群,雖獲自由身,但生在奴役之下,精神上仍不脫奴隸習(xí)氣,無力享受新獲的自由。所以,上帝讓這一批長久生活在奴役重軛之下的民眾,在曠野中慢慢老去、死去。出埃及之后新生的一代,在沒有法老壓迫的曠野中,漸漸成長為一批新人類。他們生于自由中,便自然具備了進入應(yīng)許之地的資質(zhì)。所以,四十年的曠野漂泊,實則是為了完成更新?lián)Q代。
在摩西五經(jīng)結(jié)束的地方,以色列人來到約旦河?xùn)|岸。遠眺對岸,那里便是“流著奶與蜜之地”。渡過約旦河,便抵達這一漫長旅程的終點。這塊土地,古代稱為迦南,就是現(xiàn)在的巴勒斯坦。但迦南不是荒蕪之地,那里的奶與蜜,早已有人世代享用。雖然上帝早將迦南許諾給亞伯拉罕子孫,但以色列人心中這塊“故土”,卻遍布著成千上萬的迦南人?!都s書亞記》所記載的,就是這些受到自由熏習(xí)的新民,渡河、征戰(zhàn)、攻城略地、武裝殖民的全過程。
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渡過約旦河
圣地的地圖
《約書亞記》是一卷血腥的書,里面記載了大量的殺戮。在《圣經(jīng)》敘述中,迦南人視這些上帝的選民為入侵的外敵,而以色列人則認為迦南人是拜邪神、占據(jù)應(yīng)許之地的非法住民。以色列人必須用刀劍來奪回屬于自己的土地。在《圣經(jīng)》敘述中,單純的軍事勝利實不足以體現(xiàn)上帝的用心。在曠野漂泊結(jié)束前,上帝就對摩西下令:“你必要用刀殺城里的居民,把城里所有的,連牲畜都用刀殺盡。” (《申命記》)既已奉了神的詔令,對盤踞在迦南的原住民,約書亞就可以放心地大開殺戒了。他的策略就是斬盡殺絕、不留活口。這種大規(guī)模消滅敵人的手段,我們叫屠城,《圣經(jīng)》中叫herem,英文叫做ban。以色列人在約旦河?xùn)|岸時,已有兩次屠城。到了《約書亞記》,這種不加區(qū)分的大規(guī)模屠殺,更是密集出現(xiàn)。
首次屠城是在著名的耶利哥(Jericho),這是約書亞渡河之后所攻陷的第一座迦南大城。據(jù)《約書亞記》的記述,這次攻城不像打仗,倒像一場法事。兵臨城下第一天,約書亞命令祭司抬著約柜,前面有人吹動號角,后面大隊民眾跟隨,但不得出聲。這樣一群人浩浩蕩蕩,靜默地繞城一周。此后五天,如法炮制,不進攻,只是每日繞城一次。到了第七日總攻,這一天人馬繞城七圈,此時約書亞命令士兵一齊呼喊,并說城中一切都要獻給上帝、必須徹底毀滅,只放過曾保護過以色列密探的一家人。于是,祭司的號角嗚嗚吹響,全軍發(fā)大呼喊,耶利哥城墻頓時坍塌。將士用命,奮勇攻城,“又將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驢,都用刀殺盡” (6:21)。這就是以色列人踏上迦南土地的第一仗,在上帝的指揮下,將耶利哥的士兵和平民,悉數(shù)毀滅,不留活口。
耶利哥攻城
攻陷耶利哥之后,上帝命以色列人向西挺進,攻打艾城(Ai),并且也同樣實施屠城,但可留下戰(zhàn)利品和牲畜。約書亞隨即派遣三萬武士,在城外設(shè)伏。他自帶一支人馬攻城,然后詐敗,引蛇出洞。艾城守軍果然中計,傾城而出。此時,事先埋伏的精兵突入城中,遂奪取艾城。出城追擊的艾城人回頭觀看,見城中火起,而詐敗的以色列軍乘機掩殺回來,將艾城守軍和民眾悉數(shù)殺死?!都s書亞記》第八章的記述頗為詳細:
以色列人在田間和曠野殺盡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滅盡。以色列眾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殺了城中的人。當日殺斃的人,連男帶女,共有一萬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約書亞沒有收回手里所伸出來的刀,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盡行殺滅。……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直到今日。(8:24-28)
這是《約書亞記》中第二次屠城。逃離迫害、新獲自由的以色列人將一萬兩千艾城人“盡行殺滅”。
屠城在繼續(xù)。在《約書亞記》第十章,以色列人陸續(xù)攻克迦南重鎮(zhèn)的消息傳開,耶路撒冷國王大為震恐。他聯(lián)絡(luò)其他四位國主,組成聯(lián)盟,抗擊進犯者。但上帝時刻站在以色列人一方。他從天上降下冰雹,在決勝的關(guān)鍵時刻,甚至命令日月停轉(zhuǎn),直到以色列軍徹底獲勝。最終,約書亞擒獲五王,梟首,將尸身掛在樹上。隨后,對抵抗以色列人的五國,約書亞都沿用屠城的策略,毫不留情。比如,在立拿(Libnah),以色列人“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沒有留下一個”。在拉吉(Lachish),他們“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一切人口”。在希伯倫也繼續(xù)屠城,“用刀將城中的人、與王、并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擊殺了,沒有留下一個” (10:37)。我們讀到一連串的屠城和滅絕凈盡。這些敘述極其簡略,措辭高度相似,仿佛在不斷重復(fù)同一個儀式。在第十章結(jié)尾,有一句頗為雄壯的總結(jié):“這樣約書亞擊殺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諸王,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所吩咐的。”(10:40)這種大規(guī)模的殺戮、系統(tǒng)的斬盡殺絕,至此達到頂峰。
到了《約書亞記》第十一章,迦南北部夏瑣(Hazor)國王,又組織了一次軍事聯(lián)盟,企圖遏制以色列人的進犯。結(jié)果只可能是又一次屠城:“以色列人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口,將他們盡行殺滅。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約書亞又用火焚燒夏瑣。約書亞奪了這些王的一切城邑,擒獲其中的諸王,用刀擊殺他們,將他們盡行殺滅。” (11:11-12)至此,約書亞奪得迦南全地。除了主動媾和的城池之外,以色列軍隊徹底摧毀了迦南所有的軍事力量,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殺絕凈盡”。
日月停轉(zhuǎn)
《約書亞記》中密集出現(xiàn)的殺戮場面,符合古代近東某些地區(qū)的宗教和戰(zhàn)爭觀念。戰(zhàn)爭是宗教戰(zhàn)爭、是圣戰(zhàn),最終目的不只是擴張領(lǐng)土和殺傷敵人,而是為了榮耀本族神靈。依照這一觀念,敵方所有人員和財物,都是獻給神靈的祭物,唯有將其全部毀滅才能表達對神靈的崇敬。為《圣經(jīng)》辯護者,會強調(diào)古代以色列人的殺戮乃是迫不得已。要想在陌生土地上立足,必須先執(zhí)行上帝的懲罰,驅(qū)除、剝奪迦南人。而屠滅全城老幼,將財貨付之一炬,可能是保證以色列人不受迦南宗教的任何影響。殺絕凈盡,為的是建立一道防火墻,確保外來移民與本土住民之間,不發(fā)生任何接觸。
但即使考慮古代宗教戰(zhàn)爭的特點,考慮到以色列人為爭奪生存空間而必須采用極端手段,很多人仍會感覺約書亞的所作所為實在過于冷血和殘暴。將攻克的城邑中所有人口,不論男女老幼,不區(qū)分戰(zhàn)斗人員與平民百姓,一律殘忍地殺害、滅族,這不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嗎?號稱源自上帝默示的《圣經(jīng)》,為何竟然滿紙都濺滿眾多無辜生命的鮮血?
歷史上凡懷疑、厭惡《圣經(jīng)》者,在攻擊《圣經(jīng)》時,都會將這些描寫殘殺的段落,當作首選的靶子。英國十八世紀自然神論者馬修·廷德爾(Matthew Tindal, 1657-1733),就認為古代以色列人的殺戮完全有悖于自然法和萬民法。他在《基督教如創(chuàng)世一般古老》一書中,義憤填膺地控訴:“告訴我如何解釋猶太人的行為,他們不宣而戰(zhàn),侵略迦南人自由、獨立的國家,而且與迦南人無怨無仇。他們的借口就是迦南人乃是拜偶像的民族,所以不僅殺害男人和女人,還殺害根本無能力拜偶像、無力犯下任何罪行的嬰孩。”
《基督教如創(chuàng)世一般古老》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是自然神論最大的普及者,在1795年出版的《理性時代》下卷中,他對《圣經(jīng)》進行了系統(tǒng)批駁。在開撕之前,潘恩就以《約書亞記》中的殺戮來預(yù)熱:
當我們在那些歸入摩西、約書亞和其他人名下的書中,讀到以色列人偷襲絲毫沒有冒犯他們那些民族,而且他們將所有人都用刀殺盡,無論老幼都不放過,將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殺絕凈盡,不留一個活口。在這些書中,這樣的表述反反復(fù)復(fù)出現(xiàn),殺氣騰騰、而又興高采烈。我們能確定這些事都是事實嗎?我們能確定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竟會下令做出這等事?我們能確定這些書是由他恩準寫下的嗎?
《理性時代》
潘恩隨后逐卷批判《圣經(jīng)》,論到《約書亞記》時,他將這卷書定性為“一部充滿洗劫和殘殺的軍事史”,而約書亞“與他那位邪惡、偽善的前任摩西一樣野蠻和殘忍”。所有這些暴行都歸結(jié)于萬能的上帝,潘恩認為這完全是褻瀆神靈。
讓廷德爾和潘恩深受刺激的這些血腥段落,自然是歷代解經(jīng)家煞費苦心加以解釋的重點。如何理解約書亞的殺戮、上帝所安排的屠城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何種影響,這是《圣經(jīng)》解釋史和接受史的重要題目。2018年,奧地利學(xué)者赫弗萊特(Christian Hofreiter)出版一部書,題為《理解舊約中的種族屠殺》( Making Sense of Old Testament Genocide ),對“殺絕凈盡”一事在基督教歷史上的解釋和影響,做了詳細的研究。這本書討論的范圍,詳于古而略于今,但在英文著作中,是迄今為止對“殺絕凈盡”一事最為系統(tǒng)的梳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元三到五世紀之間早期教父的解釋,其中有兩種極具代表性的意見,為后世的解讀奠定了基礎(chǔ)。
《理解舊約中的種族屠殺:對于“殺絕凈盡”段落的基督教解釋》,[奧]赫弗萊特著,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304頁,105.00美元(精裝)
三世紀的奧利金(Origen),無論從解經(jīng)著作的原創(chuàng)性、體量和影響力,都是基督教解經(jīng)史上第一人。他善于使用寓意解經(jīng)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往往從《新約》關(guān)鍵段落找到靈感和突破口,用來理解《舊約》中令人困惑或難堪的經(jīng)文。他留下一部《約書亞記講章》,是他寫于公元250年左右的布道詞。奧利金關(guān)心的問題是:《約書亞記》中打的是什么仗?在他看來,以色列人與迦南人之間的激戰(zhàn),描繪的并不是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的戰(zhàn)爭,而是象征后世基督徒要打的特殊戰(zhàn)役。他找到《新約·以弗所書》中一句綱領(lǐng)性的經(jīng)文:“因我們并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zhàn),乃是與那些執(zhí)政的、掌權(quán)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的惡魔爭戰(zhàn)。” (6:12)按照奧利金的解經(jīng)原則,《舊約》中所寫乃是《新約》核心事件的象征和預(yù)像,是為今人所預(yù)先寫下的“鑒戒”,所以不當作純粹的字面解釋。約書亞的征戰(zhàn),不是戰(zhàn)場上真刀真槍的廝殺,而暗指基督徒抗擊魔鬼、邪靈和罪惡的征戰(zhàn),是一場沒有硝煙、不見血的特殊戰(zhàn)爭。于是,攻陷迦南的城鎮(zhèn),就變成敦促后世基督徒勇往直前,與邪惡搏斗,搗毀罪的高墻。
奧利金
奧利金更引申一步,不僅將《舊約》中的戰(zhàn)爭抽象化,而且還心理化?!恶R太福音》中,耶穌讓人克制內(nèi)心的欲望和邪念,所以奧利金認為“你要打的仗就在你內(nèi)心;你內(nèi)心中罪惡的城池必須被攻克,你的敵人從你的心而來”。所以基督徒必須遵從耶穌的教導(dǎo),采用正面進攻將這些惡念驅(qū)逐,必須斬盡殺絕,不留活口。所以,約書亞擊敗五王一段,其真實的寓意其實指將敵人(罪惡)從他們所盤踞的大城(心靈)中驅(qū)逐,掃蕩干凈。奧利金特別指出,外道所糾結(jié)的對無辜生靈的屠殺,其實只是隱秘記述了基督在潔凈我們的靈魂。對敵人“殺絕凈盡”,乃是根除各人心中的一切罪念。一旦掌握這樣的解經(jīng)術(shù),《舊約》中的殘殺就一律被精神化、心靈化,《舊約》的歷史內(nèi)容就被抽空,一系列的屠戮就轉(zhuǎn)化為基督教內(nèi)心的掙扎和修煉,被虛化、幻化成靈魂深處的搏斗。
奧利金以寓意法來化解約書亞的“殺絕凈盡”,算是比較委婉的辯護。另有一路剛猛的解讀,以奧古斯丁為代表。奧古斯丁的思路頗為簡易直截,可以概括為:出自神命,則無不妥。既然《圣經(jīng)》中明確記載屠殺一事出自上帝的命令,而上帝是至高、至善、至公,所以他一切的指令都必定具有天然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奧古斯丁絲毫不回避屠殺的歷史真實性問題,他認為殺戮本身不一定就是罪惡,而要考慮殺戮的目的、發(fā)令者、以及具體的歷史情境。事件自身的道德含義,并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是否出自上帝的安排,尤其不能單純以人類的觀念來衡量此事的道德價值。這樣的意見尤見于他寫于419年的《六經(jīng)或問》一書:
約書亞在攻陷的城池中不留一個活口,這不應(yīng)被視為可怕、殘忍的行為,因為是上帝自己下令。但是,凡因這事就認為上帝殘忍、就不愿意相信舊約作者就是真正的上帝,這樣的人對于上帝的行事、對于人類的罪均判斷錯誤。這樣的人不知道每個人應(yīng)當遭受何種苦痛。結(jié)果,他們認為,當將要淪落者被毀滅、當凡人死去時,這便是極大的罪惡。
奧古斯丁
這段話有兩層含義:上帝的命令永遠合理,不容置疑;被殺者乃是罪有應(yīng)得,旁人不應(yīng)當心懷婦人之仁,不要一看到有殺戮就懷疑上帝的仁善。凡夫俗子不能洞察上帝深邃幽微的心意,所以不得對神的命令評頭論足。凡執(zhí)行上帝的命令,無論此命令為何,都是正義的。奧古斯丁采取一種強硬、不容分說的姿態(tài),不考慮行為本身的道德意義。在他看來,約書亞忠實執(zhí)行上帝的計劃,所以在道德上毫無虧欠。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奧利金“屬靈”的解釋比較迂曲,而奧古斯丁的神正論(theodicy)則頗為“霸道”。先不管這兩種早期解讀是否令人信服,但有一事卻毫無異議:《舊約》中的“殺絕凈盡”在歷史上投下一道濃重的陰影,樹立了因宗教分歧而屠殺不同信仰者的圣戰(zhàn)模式。赫弗萊特在書中花了相當?shù)钠懻摿说谝淮问周姈|征,而這也是很多學(xué)者在談?wù)摗妒ソ?jīng)》與暴力、《圣經(jīng)》與戰(zhàn)爭時最喜歡舉出的例子。
1099年6月,十字軍經(jīng)過三年長途跋涉,終于抵達耶路撒冷。此時,全軍雖已人困馬乏,但奪回圣城在即,所以大家繼續(xù)透支著宗教狂熱。根據(jù)時人的記述,在進攻耶路撒冷之前,軍中主教決定先舉行宗教儀式,全軍繞城一周。這明顯讓人感覺是在模仿約書亞進攻耶利哥之前所做的法事。吉伯特(Guibert de Nogent)這樣描寫:
攻城之前,主教和教士下令,他們所管轄的眾人念誦禱文、齋戒、禱告、施舍。主教們想起在耶利哥曾發(fā)生過的事,想起當以色列人的號角吹響時,異教城池的墻就坍塌,想起以色列人抬著約柜繞城七次,然后不信上帝者的城墻便倒塌。于是他們也赤腳環(huán)繞耶路撒冷一周,帶著懺悔的心情,邊流淚邊高喊圣徒的名字。
耶路撒冷之圍
需要指出,這位吉伯特并未隨軍參戰(zhàn),他在編寫歷史時,或許有神學(xué)的發(fā)揮,當然也不排除他有特殊的信息來源。有幾位親歷者都不約而同提到繞城一周,只是未提及約書亞。在攻城之前舉行宗教儀式,祈禱上帝的幫助,無疑可以提高士氣,為戰(zhàn)士注入宗教強心劑。即使當事者并沒有想到以約書亞為樣板,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同時代的史家立即將這一事件賦予了《圣經(jīng)》含義。
十字軍于7月15日晚,用事先造好的攻城器械攻破耶路撒冷北門,占領(lǐng)了這座耶穌受難的圣城。殺紅眼的基督徒展現(xiàn)出與基督精神完全相悖的殘暴。他們見到城中居民,無論男女老幼,一律砍死。有目擊者稱城中血流成河,因熱血四濺,街上竟有霧氣蒸騰?;浇虘?zhàn)士不放過一個異教徒,甚至將襁褓中的嬰兒從母親懷里奪走,倒提著腳跟,在墻上或門框上摔死。有多位親歷者都提到,十字軍不加分別地殺害了城中所有人。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記述屠城時所用的拉丁文措辭,都與拉丁文《圣經(jīng)》中翻譯“殺絕凈盡”的詞句相同。就這樣,約書亞的屠城在兩千多年后在耶路撒冷重演。
血流成河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屠城發(fā)生近四百年之后,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美洲。隨后,西班牙殖民者踏上新大陸,發(fā)現(xiàn)千百萬印第安人生于斯、長于斯。此情此景,不免會讓新一代的征服者回想起以色列人當年踏上迦南的情景,他們也自然而然要重溫約書亞的軍事方略。1513年,德·恩西索(Martin Fernandez de Enciso)加入美洲殖民的遠征隊。他寫有一篇備忘錄,其中引用很多《圣經(jīng)》段落,證明西班牙完全可以采用《圣經(jīng)》中的做法來征服美洲。德·恩西索這時提到《約書亞記》,是毫不奇怪的:“耶利哥是迦南應(yīng)許之地的首座城市。摩西派約書亞來到耶利哥,要求當?shù)刈∶穹艞壴摮?hellip;…當耶利哥人拒絕放棄土地時,約書亞便圍困他們,將他們盡數(shù)殺掉。隨后,約書亞用武力征服迦南所有領(lǐng)土,很多人被殺,被俘者淪為奴隸。所有這些事完成,乃是上帝的意志,因為耶利哥人是拜偶像的民族。”之所以要概括這段征服故事,當然是為了古為今用。按照德·恩西索的理解,上帝將印第安人交到西班牙人手上,就如同將迦南人交到約書亞手上一樣。征服美洲,為的是將天主教傳入西印度,所以國王有正當權(quán)利要求那些拜偶像的印第安人交出土地。德·恩西索的結(jié)論是:“若印第安人不從,則國王完全有理由開戰(zhàn),殺死他們,將戰(zhàn)俘變?yōu)榕`,就如約書亞對待迦南地的住民一 模一樣。”約書亞的“殺絕凈盡”又為屠殺美洲印第安人做了輿論準備。
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墨西哥
我最后想舉一個相對晚近的例子,說明《約書亞記》所帶來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與《圣經(jīng)》關(guān)系密切的人群。1968年,以色列社會心理學(xué)家塔馬林(Georges R. Tamarin)做了一項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是全國各地的中小學(xué)生。他讓孩子們閱讀《約書亞記》有關(guān)“殺絕凈盡”的描寫,然后回答兩個問題:一、你認為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的做法是對還是錯?二、假設(shè)以色列軍隊攻占了一個阿拉伯村莊,像約書亞一樣對待村民,這樣做是對還是錯?結(jié)果,百分之六十六的孩子完全贊同《舊約》中約書亞的做法。而回答第二個問題時,贊同者降到百分之三十,反對者高達百分之六十二。塔馬林又進行了對比試驗,結(jié)果,只要孩子們讀到的殺戮場景出自《約書亞記》,支持率都會超過百分之六十。而同樣的行徑若出現(xiàn)在《圣經(jīng)》之外的情境中,贊成者都大幅度降低。塔馬林由此得出結(jié)論:不加反思的《圣經(jīng)》教育對孩童的政治偏見有深刻影響,助長了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思潮。由于他的研究直接批評了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塔馬林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失去了在特拉維夫大學(xué)的教職。
約書亞的“殺絕凈盡”在《圣經(jīng)》解釋史和接受史上都占據(jù)突出的地位,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圣經(jīng)》與戰(zhàn)爭和暴力之間的種種關(guān)聯(lián)。但是,有一個問題在十九世紀之前沒有得到充分研究,那就是:《約書亞記》中的“殺絕凈盡”在歷史上確曾發(fā)生過嗎?這個問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簡要討論。
作者:高峰楓,系北京大學(xué)英語系教授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歷史考古 > 歷史珍聞 |
-
無相關(guān)信息
熱點新聞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