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孟郊在四十六歲那年寫下的一首詩,原因是他進士及第了。當時他的以為從此人生將變得飛黃騰達,因此滿心歡喜。在古代社會來說,讓天下學子最開心的莫過于金榜題名,而在金榜提名狀元郎是其中最高的一項。但其實有時候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狀元興奮,因為關于探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
首先狀元還有探花都是出自中國經歷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這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萌發(fā)于南北朝,隋朝進行完善,而唐朝時期,科舉制度正式成型??婆e考試并非是只考一場,得先進行童試,成功通過的就叫秀才。秀才可以接著參加鄉(xiāng)試,鄉(xiāng)試過的稱之為舉人,而這里鄉(xiāng)試的第一名就叫解元。舉人以及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可以參加會試,會試在明清時期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辦一次。
這里的監(jiān)生比較特殊,它其實也是經過選拔出來的。監(jiān)生分為三種,一種是靠著父親還有祖上官位進來的稱之為蔭監(jiān)。貢生是經過全國選拔的優(yōu)秀人才,就相當于是全國的挑出來的少數精英。最后是一種捐監(jiān),捐納財物就行,不過數量可能有些大,一般人家也給不起。國子監(jiān)屬于國家教育管理機構,以上三種是進去的辦法,但都不容易。
層層選拔,最后一個則是殿試,這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因為,這是由天下權利最大的人進行選拔的。皇帝會親自在殿上對會試選拔出來的貢士進行提問,錄取分三甲。殿試的前三名就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探花最早出現是在唐朝,但它當時并非是指第三名,而是一種戲稱。
唐朝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記載: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說的就是探花名稱的由來,唐代的進士及第后會有隆重的慶典,其中一個活動就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在開始之前,會選出兩個最年輕并且相貌英俊的人成為探花使。他們游遍名園,一路采摘鮮花賦詩,并用鮮花來迎接狀元郎。
到了后來探花就成為了第三名的代稱,雖然時常有人說人們只記得住第一名,但在古代來說可不就是這樣了。探花雖然是第三名,但同樣比較重要,它跟狀元還有榜眼并稱為三鼎甲。意思是像鼎的三個腳一樣,撐起了科舉考試這個大鼎。
重要的是,誰是狀元、探花其實并非看他們的才能,大多是看皇帝的喜好。在歷史上有些人本該是狀元的,只因皇帝不喜其出身或者是名字之類的就被降為探花。而探花在選拔的時候其實還會看重樣貌,所以后來還出現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這個規(guī)定就是,往往探花很多都會娶公主,成為皇帝的女婿。
這身份可就直接往上提了不止一層,重要的是,他們娶的還是得寵的公主。因為一般來說公主的婚姻是沒有自由的,得寵的一些就可以選擇自己的婚姻。公主選駙馬又是在大臣之中選,相貌好的狀元不就成為最好的選擇。不過娶公主也并非很好,畢竟公主金尊玉貴脾氣不好不說,像唐朝公主還個個想著效仿武則天,清朝的就連同房都需要申請。
參考資料:《秦中歲時記》、《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登科后》
-
無相關信息
熱點新聞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