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網(wǎng)訊 修文縣內(nèi)有苗族同胞一萬多人,分部在全縣各地。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其主要是龍場鎮(zhèn)的高腳倉、水洼、沙溪、放馬坪;久長鎮(zhèn)的上堡、下堡、石安;谷堡鄉(xiāng)的白泥田、下硐;小箐鄉(xiāng)的舊小箐、小六廣;灑坪鄉(xiāng)的蜈蚣橋、東莊;六廣鎮(zhèn)的龍窩、沙坡;大石布衣族鄉(xiāng)的高山、老鴉河等村寨。
由于居住分散,相互存在著差異。一般都從語言、服飾、地域來區(qū)別其支系。苗族服飾有便裝與盛裝兩種。便裝制作質(zhì)地相對粗造,而且工藝比較簡單,素雅、樸實,主要是平時生活勞動時穿著。
盛裝質(zhì)地精良,制作工藝講究,衣、裙、腰帶相配,而這些衣、裙、腰帶都 是精心制作,且飾以紛繁多彩的花紋圖形。鮮艷奪目的地域色彩、圖案,配上獨具特色的假發(fā)頭飾,展示了苗族婦女對美的向往和他們的聰明才智。每套盛裝一般要花幾年的功夫才能縫制一套。一個苗族婦女一生之中一般僅有一套。大多是出嫁時穿戴,或走親訪友或參加盛會時才能穿戴。
據(jù)苗族老人介紹,遠古時期苗族沒有文字,對本民族的歷史演變,采用歌謠、祭祀,服飾圖案等形象來記述。大都 是憑 心記,口述繪制圖案來流傳。由于年代更迭,容易誤傳。苗族祖先主要居住在中原一帶,由于諸侯爭奪,地方勢力相互傾軋等原因,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苗族先民們被迫離開中原,長期顛沛流離,有一部分輾轉(zhuǎn)遷徙,避難定居于云貴高原。
為了讓后人牢記前人深受戰(zhàn)亂之苦,及到處流亡的歷史,他們將本民族的種種經(jīng)歷編成故事來講,編成山歌來唱。自從有了紙以后,苗族先民們用不同顏色的土調(diào)勻作原料,在紙上畫出一些祖先居住過的山川大河以及鳥獸蟲魚、花草果木、生活用具等記錄自已的遭遇。為了便于流傳保存,白天到地里勞作,也將這些畫冊帶到田間地頭。后來他們發(fā)覺把這些畫帶來帶去很不方便,就畫貼在外衣上,隨身攜帶。但在很長的歷史長河中,苗族先民們?nèi)圆粩嘣獾酵庾宓尿}擾,在避難、攀巖、涉水時,往往無法顧及貼畫,而衣服上的貼畫不是被樹枝掛爛,就是被雨水浸泡失色,從而使苗族先民們學會刺花、蠟染、編織等法,將花紋圖案制作在衣服上。
刺花也叫刺繡,挑花,是苗族服飾主要的制作工藝。但凡苗族女子從小就由母親教學這門手藝,其方法是,以青色麻布作底,選用深紅、大紅、橙紅、中黃、土黃、深綠、墨綠、黑、白等彩色線繡制,繡出來的花顯得莊重、典雅、線條優(yōu)美、流暢。而高山及老鴉河等地苗族則選用麻織白色布作底,選用紅、黃、綠、黑彩色線等制作,圖案,給人以喜氣洋洋,熱烈歡快,有生機勃勃的感覺。
挑花的手法有正挑正看,正挑反看,均要數(shù)紗計算,作到針針壓紗,并且講究準、齊、嚴、勻、直、巧等幾個方面。“準”是數(shù)紗要準,不能有絲亳錯亂;“齊”是指針腳要對齊,不能錯前錯后;“嚴”是圖案要嚴謹,細致,穿插有序、方園規(guī)矩;“均”是講究挑花用力要均勻,不松不緊,恰到好處;“直”是指鑲邊要直,不能起伏彎曲,露針見肚;“巧”是講究配色精巧,對比中見和諧,艷麗中求沉穩(wěn),有呼應,有主從,圖案組合巧妙,靈活大方。
蠟畫法是小箐鄉(xiāng)舊小箐、蜈蚣橋、東莊等地苗族服飾制作法。先用蠟畫刀蘸蠟密在白布上按事先設計圖畫好后,然后用靛染好后,用清水煮去蠟密,再用清水漂洗干凈即。再剪裁縫制。在袖口、腳匾、裙子下擺上繡花上花邊即可。采用蠟染布制作的服飾,畫面端莊,優(yōu)美自然,布局合理,妙趣橫生,風格古樸典雅,再配上壓邊花腰帶,穿在身后顯得端莊大方,行走起來瀟灑飄逸。
編織法主要用于制作裙子的腰帶、花邊。腰帶編織分兩道程序,先在織布機上牽好白線作經(jīng)線,再用白、黑、紅、蘭等各色線穿插作緯線。緯線放在梭盒內(nèi),編織時根據(jù)自已所設計的圖案、花紋所需的線路和顏色,使用不同的梭子,穿插搭配,織出自已所需的圖案和花紋來。
苗族的刺繡、蠟染、編織所形成的圖案、花紋與他們自已的生活有密切相關,有的還富有神話傳說的色彩。“星窗花”是描述很古的時候,黃帝和苗族祖先逐鹿中原,因大霧迷漫,全靠天上北斗星識別方向,后人感念上天星辰,描下星宿圖以作紀念。“九曲江河花”則訴說苗族祖先曾經(jīng)在長江、黃河一帶生息繁衍,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亂后,渡過無數(shù)溪流河谷而幸存下來。他們把所有值得紀念的大小河流,象征性地歸并為九曲江河花以志不忘。“火鐮花”反映苗族祖先不甘心受奴役,經(jīng)常反抗壓迫和掠奪,聚眾起義,多次起義都 因寡不敵眾,被迫退居深山野林,靠打獵和采野果為生。他們偶然發(fā)現(xiàn)武器撞擊石頭,能發(fā)出火星,就發(fā)明用火鐮取火,從而使族眾生存下來。后人為了傳播取火的經(jīng)驗,就仿火鐮圖,形成火鐮花。“白花花”、“桃花花”是苗族先民們雖居深山老林,生活艱苦,但卻向往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滿山遍野的花花草草,一到春天競相開放,爭奇斗艷,苗族先民們在繁花似錦、鳥語花香的環(huán)境里勞作生息,感到恬靜溫馨,就把這些花草繡在服裝上,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苗族婦女著裝是非常講究的,而且因地域不同而自成特色。高倉,上、下堡,龍窩一帶的苗族婦女上穿青色土布作底,挑花圖案配繡花大領的衣服,下著青色底,蠟染長裙,腰系白底編織帶,頭裹青色絲帕,發(fā)間插銀贊,頸戴銀項圈,佩耳環(huán)、手鐲。服飾顯得莊重、高雅、瀟灑;高山、老鴉河一帶苗族婦女上身穿白色長袖內(nèi)衣,套白色作底,大紅色為主色線的繡花馬褂下著水波浪花紋圖案過膝麻布百褶裙,緾白色綁腿,黑色毛線作假發(fā)盤成大園盤發(fā)髻。發(fā)髻上插木梳。服飾紅白相映,色采對比反差強烈,花紋圖案則鮮艷奪目;舊小箐,蜈蚣橋、東莊等地苗族婦女服飾以深蘭色作底的蠟染花布制作為主,上衣是右開扣大襟短衣,衣匾上飾五彩花邊。下裝是水波浪花紋圖案百褶裙,腰系一根很長的壓花邊帶子(因圖形俗稱花色腰帶)。頭裹青色絲帕,頭發(fā)梳理為云頭形,發(fā)間插一片牛肋骨。服飾清爽,典雅自如。
上述三種服飾是修文縣境比較有代表性的苗族服飾,1981年,修文縣民族事務委員會選送國家民委參加全國民族服飾展覽,受到人們的好評,后送法國展覽,同樣受到國際友人稱贊。
為了將苗族工藝傳承下去,2009年8月,修文縣文化局和縣民族宗教局在龍場鎮(zhèn)平地村創(chuàng)建了“修文縣龍場鎮(zhèn)平地村苗族工藝傳承講習所”,由村婦女主任唐明琴任所長,組織當?shù)孛缱謇先讼蚯嗄陚儌魇诿缱骞に?。(江耀華)
統(tǒng)籌:劉禹涵
責編:張珺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非遺文化 > 非遺名錄 |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