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福利免费视频99|国产碰碰人人a久久香蕉|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观看|日韩电影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色欲av无码久久蜜臀久久一区

非遺名錄 您的位置:首頁 > 非遺文化 > 非遺名錄  
戲劇的活化石――地戲
貴州文化網(wǎng) 發(fā)表于:2023-01-08 21:17:53 來源:貴州文化網(wǎng) 作者: 點擊: 評論:0

 

(攝影:杜麗麗)

    地戲又稱“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區(qū)域的一種民間戲曲。以其粗獷、奔放的藝術個性和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很受屯堡人的歡迎。一個地戲隊跳一部書稱為一堂,據(jù)粗略統(tǒng)計,全省約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順西秀區(qū)為中心,包括鄰近的平壩、普定、鎮(zhèn)寧、關嶺、紫云、清鎮(zhèn)、長順、廣順、貴陽等地的村寨中。安順市所屬的各區(qū)、縣有300堂,僅西秀區(qū)就有192堂。因為它活動在農(nóng)村,又是以平地為戲臺圍場演出,屬于農(nóng)民稱謂的“吹地灰”之屬,故稱之為“地戲"。

    地戲見諸于史料記載,最早應是明嘉靖年問的《徽州府志》記歙州一帶迎汪公時“設俳優(yōu)、狄革是、胡舞、假面之戲”。這里的“假面之戲”與安順一帶農(nóng)村抬汪公時地戲隊參與活動應是一脈相承??滴跄陠柕摹顿F州通志》上所刊印的“土人跳鬼圖”的場面是地戲的戴假面、一鑼一鼓伴奏的寫照。道光年間的《安平縣志》記載:“元宵遍張鼓樂,燈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龍燈、獅子燈、花燈、地戲之樂。”這是“地戲”首次見諸于史料。但在農(nóng)村老百姓的口中一直都稱“跳神”,這與地戲所表演的劇中人物在村民心目中的神靈作用有分不開的原因吧!

    地戲的產(chǎn)生與延續(xù)離不開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戲,而地戲又增強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內(nèi)聚力。屯堡人定居黔土后,雖說有黔中地平土肥的天然優(yōu)勢,有明王朝對屯田戍邊的優(yōu)惠條件,但“草創(chuàng)開辟之后,人民習于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nóng)之深意。”正因如此,來自江南的屯堡人將源于江南農(nóng)村的“儺舞"和“嗔拳”假面戲,借黔中相對封閉的態(tài)勢,借屯堡人懷鄉(xiāng)戀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靈護佑的需要,在安順這一塊古夜郎的領地扎下了根,年復一年傳承至今。

(攝影:盧現(xiàn)藝)

    地戲以村寨為演出單位。一般是一個村寨演一堂戲,跳一部書。少數(shù)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場屯、西屯、九溪等有兩堂乃至三堂戲。演員都是地道的農(nóng)民。從他們的家譜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時的馬上將軍。九溪的顧之淵祖上是傅友德征南時任先鋒后留任貴州提督的顧成,詹官屯的詹學彥、曾玉華、葉守興祖上征南時分別任指揮使、操練使、參軍,都曾經(jīng)為明王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如今他們只能用地戲表演的征戰(zhàn)場面來緬懷祖先的戰(zhàn)績了。一堂戲的演員20余人,由戲頭或稱“神頭"負責全部書的排演和指導。初時,演員都是以村中大姓為主,故地戲又被稱為“家族神”,扮演戲中的主要角色還有傳承關系。如今隨時代發(fā)展已不復存在。

    地戲演出地點不在戲臺?;虼逯锌諌?,或平整田土,就地圍場而演。演出時間一般為兩個節(jié)令。一是稻谷揚花時節(jié)。以農(nóng)事為主的屯堡人為了祈求一年的辛勞能獲得好收成,也為了緬懷祭祀祖先,在農(nóng)歷七月1一五日中元節(jié)期間開箱跳“米花神",時間約3~7天。另一個演出時間是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為了歡慶一年的辛勞所獲得的豐收,為了祈禱求得來年風調(diào)雨順村寨平安家家康樂,在新春到來之際,地戲班就“鳴鑼擊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風中看得如醉如癡喜笑顏開。春節(jié)期間演出,從農(nóng)歷正月初二開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為了增進村寨間的友誼或藝術上的交流,有的村寨會互請地戲隊去演出。

地戲面具(攝影杜麗麗)

    地戲演出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zhàn)裙,戴假面具于額前,手執(zhí)戈矛刀戟之屬,隨口歌唱,應聲而舞”。地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無樂器伴奏的說唱,不分行當,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沒有男女聲腔之分,由劇中角色邊說邊唱邊交待劇情。唱腔無曲牌,簡單、樸實、古拙、高亢,屬弋陽腔體系且揉進當?shù)氐纳礁栾L,唱腔激越粗獷。簡單區(qū)分有平調(diào)、喜調(diào)、悲調(diào)。平調(diào)多為七字句,主要用于敘述故事交待劇情。喜調(diào)、悲調(diào)又稱“傳十字”,多為十字句,主要用在悲喜情節(jié)的敘述或敵我交戰(zhàn)雙方書信往來內(nèi)容的交待。唱詞分上下句,在一鑼一鼓伴奏下,由角色領唱,眾人伴和。其鼓點受唱腔的影響也比較簡單,套路無多少變化,多與唱腔和武打動作對應,有“行軍鼓"、“戰(zhàn)鼓"、“聚將鼓"、“十字鼓”等。鼓點的使用多隨劇情的變化,時而激越,時而平緩,快慢有致,松緊有度。其舞,實則為“打",是表現(xiàn)戰(zhàn)斗場面的對打格斗。地戲演員從古代戰(zhàn)爭的騎馬步戰(zhàn)的廝打格殺中,借鑒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農(nóng)民的藝術,與農(nóng)村生活緊密相連,在套路的叫法上極富有農(nóng)家生活情趣。主要套路有:操刀、擋刀、追刀、洗刀、拖刀、碰刀、栽刀、搶刀、掛刀、接刀、賀刀;沖槍、花槍、接槍、垛槍、梭槍、撲槍、刺槍、攪槍、隔槍;和面、過堂、撓手、三尖、五尖、互掛、靠拐、抱錘、撩須;剌四門、打背板、通袖錘、抓雉毛、刺咽喉、雙比棍、理三刀、圍城刀、敲九棍、雙飛腳、搖三步、撬三刀、牛邁式、攪刀槍、回馬槍、拖刀計、互掛刀、雞打架、牛擦背、雞點頭(或稱鳳點頭)、抓腳心;蘇秦背劍、黃鶯展翅、古樹盤根、雪花蓋頂、三指插秧、雙鳳點頭、懷中抱月、扭身拍槍、大砍三刀、馬上栽刀、四門開鎖、童子拜觀音等等。這些套路,拼打動作有力、粗獷、勇猛,沒有虛打虛殺動作,全部手持術質(zhì)小型化的槍、劍、戟、鞭、锏、斧、鉞、棍、拐、矛、鉤、棒、鐺等武器殺打拼刺。有的村寨還使用鐵質(zhì)的真刀真槍搏殺,勇猛逼真,鏗鏘之聲不絕于耳,看得令人心驚膽戰(zhàn)。對打中,還吸收當?shù)孛缱逦璧钢械奈璨胶突糁械?ldquo;四方步",在“轉(zhuǎn)"和“旋"中戰(zhàn)裙飄舞,使慘烈的場面透著剛勁的美。伴唱者手執(zhí)彩帕紙扇,邊伴唱邊手舞足蹈,動作雖簡單,卻使格殺掛上了一條美的彩帶。

    由于地戲演出的場地有限,且農(nóng)民的經(jīng)濟實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軍萬馬征戰(zhàn)的“大書”,以至在演出的時空轉(zhuǎn)換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虛擬、寫意、象征來表現(xiàn)實情實景。一個“二龍吐珠”送出兩隊人馬就代表了兩軍對壘的千軍萬馬;一個“龍出海”或“龍擺尾”繞場一周,就象征著人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條板凳可以是雄兵據(jù)守的高關;一張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樹可以是繁茂的樹林;一塊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堆Χ∩秸魑鳌分刑K錦蓮與陳金定交戰(zhàn)后,蘇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場,觀眾明白蘇錦蓮已被陳金定殺死;《三國》長坂坡趙云救阿斗一段戲中,演員將一雙鞋脫下,放在用兩對锏拼擺成的一個“井”字旁后退下,觀眾就明白糜夫人不愿拖累趙云已跳井自殺。地戲表演中的虛擬性寫意性,讓人不能不佩服農(nóng)民藝術家的聰明才智。難怪在1992年安順召開的國際軍儺研討會上,國內(nèi)外專家看了地戲表演后,來自北京的一位研究京劇藝術的專家感慨說:“徽班進京兩百年,而地戲存在已幾百年,我從地戲身上看到了京劇的影子。"

    地戲演出的劇本仍然保持講唱文學的體例,這是地戲的顯著特征之一。

    從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來看,講唱文學是盛行于明清時代的一種文體。以其通俗易懂、樸素自然、情節(jié)生動而頗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地戲演出的劇本,屬于說唱文學的范疇,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20世紀80年代在江蘇出土的明成化年永順書堂重新刊印出版的《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出身傳》、《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認父傳》、《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下西川傳》、《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貶云南傳》,其劇本結(jié)構(gòu)的開篇、說白、唱句、用韻、詩贊都同地戲劇本如出一轍。以反映楊家將的地戲《三下河東》與之比較。

    《花關索出身傳》開篇:“自從盤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周朝伐紂興天下,代代相承八百春";《三下河東》開篇:“自從盤古分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幾朝君王多有道,幾朝無道帝王君。”

    《花關索下西川傳》中兩將交戰(zhàn)的描述:兩下鑼鼓喧天響,中間只看一雙人。十分震怒龍出水,九彩斑斕虎出群,八洞神仙捉刀客,七星神將下天庭,六龍掀起翻天浪,五虎巖前爭搶人,四國界中無敵手,三山華岳巨靈神,二員猛將爭天下,一統(tǒng)江山得太平;《三下河東》中兩將交戰(zhàn)的描述:一似雙龍來爭寶,二如猛虎出山林,三似豺狼逢虎豹,四如仁貴遇蘇文,五似敬德斗叔寶,六如哪吒斗行孫,七星旗號狂風擺,八洞神仙過海門,九天降下真龍將,十絕陣前大交兵。

    這兩相比較,可見地戲劇本作為講唱文學傳承至今,變化很小。這為今天我們?nèi)パ芯康貞虻脑戳靼l(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佐證。

    一個地戲劇本就是一部書,就是講唱一個完整的征戰(zhàn)故事。不分場次,不分生旦凈末丑的行當,由劇中人物邊演邊打講唱完畢。由于它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征南而來的屯兵熟悉的軍旅生活,所表現(xiàn)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封神將軍等,故而幾百年來在屯堡村寨中傳承至今。

    地戲劇本的內(nèi)容比較單一。可以說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贊詩篇。既沒有談情說愛的才子佳人戲,也沒有抒臆心懷的清官公案戲;既沒有悱惻悲切的《竇娥冤》之類,也沒有妙趣橫生的《風箏誤》之屬。它只有與屯堡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反映軍旅生活的金戈鐵馬征戰(zhàn)戲,只有贊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在30來部劇目中,所反映的內(nèi)容都是明清時代膾炙人口的演義說部,都是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奮斗一舉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將書,如《三國演義》、《說唐》、《楊家將》、《岳傳》等,卻沒有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妖道怪的《西游記》和抗暴安良的《水滸傳》等。從劇目內(nèi)容所反映的朝代看,上至商周,下至明朝,尤以唐宋為最多,卻沒有元清的。大致為:商周時代的有《封神》、《大破鐵陽》(又稱《小封神》);秦漢時的有《東周列國》(已佚)、《楚漢相爭》、《三國》;隋唐時有《反山東》、《四馬投唐》、《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粉妝樓》、《殘?zhí)啤?、《郭子儀征西》(已佚);宋代有《二下南唐》、《三下南唐》、《四下南唐》、《初下河東》、《二下河東》、《三下河東》、《四下河東》、《九轉(zhuǎn)河東》、《八虎闖幽州》、《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精忠岳傳》、《岳雷掃北》、《王玉連征西》;明代的有《英烈傳》、《沈應龍征西》、《黑黎打五關》(已佚)等。在這近30多個劇目中,尤以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最受村民喜愛。有的劇目幾十堂戲班同時跳,從而才形成安順方圓一帶累計達300余堂地戲的壯觀場面。

    地戲劇本的文體是以第三人稱為主的敘事說唱體。以七言為主兼有五言和十言,主要用于唱。韻腳變化少,多為人辰韻。說白部分是陳舊、生硬的半白話散文,聽來有生澀之感,與唱詞通俗易懂近似口語化形成鮮明對比。唱詞中文辭雖然不美且顯得粗陋,但卻浸透著民間說唱文學的芳香。那些征戰(zhàn)殺打的場面更寫得收放自如、活潑激烈、淋漓酣暢。比如在《薛仁貴征東》一劇中,薛仁貴和蓋蘇文交戰(zhàn)的場景,由于雙方都是兩軍主帥,武藝高強,講唱中就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征戰(zhàn)之激烈。

    一戰(zhàn)惡龍出東海,二戰(zhàn)猛虎下山林,三戰(zhàn)三英戰(zhàn)呂布,
    四戰(zhàn)猴王鬧天庭,五戰(zhàn)五龍來戲水,六戰(zhàn)六丁六甲神,
    七戰(zhàn)七雄爭天下,八戰(zhàn)八仙過海門,九戰(zhàn)九門提督將,
    十戰(zhàn)霸王把楚興。棋逢對手無高下,將遇良才各顯能,
    刀來戟架叮當響,戟去刀迎冒火星,好似觀音逢水母,
    又如菩薩遇七星,好似哪吒逢大圣,又如楊戩遇猴孫,
    恰如秦王馬跳澗,好比劉備過檀溪,恰如伍員臨潼會,
    好比龐涓遇孫臏,來往一百八十合,未見高低殺手平。
    蘇文戰(zhàn)得火星冒,大刀猶如閃電云,挾頭挾腦只管砍,
    仁貴戟架不沾身。才把鋼刀擋開去,連倒幾戟不容情,
    上使鮮花來蓋頂,下使古樹去盤根,三十六路花槍法,
    七十二路大開門,先前見人不見馬,后來見馬不見人,
    頓時人馬都不見,一片戟聲響沉沉,點點常奔咽喉刺,
    戟戟只想透前心。蘇文也把手段使,大刀盤旋晃眼睛,
    一路花刀分兩路,兩路花刀四路分,  四九分成三十六,
    八十一路有精神。兩般兵器團團轉(zhuǎn),八只馬腳亂飛騰,
    二馬盤旋來來往,好似元宵走馬燈,殺得灰塵如云霧,
    擂得戰(zhàn)鼓似雷鳴,戰(zhàn)馬口內(nèi)吐白沫,征人背上似水淋,
    重新又戰(zhàn)百余合,不分勝敗一般平。人困馬乏難爭戰(zhàn),
    氣竭力窮少精神,殺你不敗不為狠,放你回去萬不能,
    我為狼主爭天下,我為唐主保乾坤,扣住馬兒又交戰(zhàn),
    重斗龍?zhí)痘⒀?,畫戟猶如龍擺尾,大刀好似蟒翻身。
    二人殺得鬼火冒,誰肯輕易放饒人,巧手將軍逢巧手,
    有名人遇有名人,兩旁軍士齊喝彩,  中間二將顯才能,
    看看一天戰(zhàn)到晚,不分輸贏收了兵。

    這段唱詞對戰(zhàn)斗的描寫雄勇慘烈,在戰(zhàn)鼓軍鑼的鏗鏘聲中,真有如人其境之感。表演時為讓演員得到喘息休息,往往讓正方“小軍老二"和反方的“老歪”,邊格斗邊即景生情插科打諢,讓觀眾的緊張隋緒在笑聲中得到調(diào)劑。不僅如此,有時在開打一段后,會插上一段輕松的說唱,以調(diào)整一下演員和觀眾的心情。比如在《薛仁貴征東》一劇里,一場戰(zhàn)后的行軍途中就有這么一段十字調(diào):

    號炮連天沖霄漢,旌旗招展耀日明。
    行路猶如長龍狀,雀鳥不敢展翅飛。
    三軍行路多驍勇,十字句兒數(shù)花名。
    上天朝龍顏怒操練兵馬,紅旗滾鬧轟轟四海翻騰,
    只因為山茶花無故造反,牡丹花興人馬御駕親征,
    芙蓉花冒功勞逢山開路,芍藥花白出陣遇水扎營,
    繡球花在后營搬運糧草,紫金花升寶帳統(tǒng)領三軍,
    玉簪花論陰陽神機妙算,金桂花年紀老去趕救兵,
    薔薇花護龍駕銀光照眼,玫瑰花執(zhí)旗傘火焰飛騰,
    五色花玉麒麟月字號內(nèi),粉團花任一個火頭小軍,
    金銀花時不至空有本領,海棠花無本事又來混爭,
    水仙花得勝回擒賊下海,青蓮花來對證忠奸分明。

    這一段十字數(shù)花把薛仁貴征東的故事作了一個高度的濃縮,既照應了劇情的發(fā)展,使觀眾對故事有一個提綱式的了解,又使情節(jié)發(fā)展舒緩有致,演員可以緩解一下激烈打斗的疲勞。而每段唱句冠上一種花名,極富民間色彩,又使觀眾增加了知識。

    地戲劇本因其純屬農(nóng)民的藝術,不可諱言過于通俗而少文采,向來不為大雅君子所稱道,文人秀士所側(cè)目。它的傳承全由農(nóng)村中的土秀才用白皮紙手抄而一代傳一代。一部手抄本成了全村人共有的精神財富。

地戲人物裝扮

    頭戴面具是地戲演出的重要特征。關于面具的發(fā)展,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儺文化發(fā)展軌跡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光點。無論是商周時期主持儺祭的“黃金四日”(銅制面具)的“方相氏",還是宋代儺儀中“戴面具”的“門神、土地、將軍、判官"等神祗,面具在古代先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掩容增威的威懾功能,溝通了人神之間的距離,在崇尚圖騰畏懼大自然風雨雷電不可知的摧毀力的古代先民心目中,是他們對生的希冀對死的恐懼的膜拜物。

    當中國戲劇伴隨宋元商品經(jīng)濟的崛起而發(fā)展,儺舞、儺儀慢慢向戲劇成熟期演進時,質(zhì)地厚重的昂貴銅制面具漸次被“刻木為假面”所替。與之共生的儺的本體,也被紛繁多彩的社會生活、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所包容所充實而孕育了戲劇的因子。于是,構(gòu)成戲劇主體的人物,借助木刻假面來搬演生活演繹歷史。無論是《嶺外代答》所記:“桂林儺隊,自承平時,名聞京師,日靜江諸軍儺,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儺。嚴身之具甚飾,進退言語,感有可觀,視中州裝隊仗似優(yōu)也",還是《老學庵筆記》所載:“致和中大儺,下桂府進面具,比進到,稱一副。初訝其少,乃是經(jīng)八百枚為一副,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乃大驚",都可說明面具已從神祗走向?qū)こ0傩眨谌肆巳说钠咔榱?,成了人們所見?ldquo;戲面”。也正是這“刻木為假面”和化妝涂面構(gòu)成了中國戲劇臉譜的洋洋大觀。地戲面具正是中國面具發(fā)展史上精彩的一筆。

    地戲面具俗稱“臉子"。是用丁木或楊木刻制而成。用此兩種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小質(zhì)細疤結(jié)少,便于用刀。隨著人口激增山林減少,且獨具特色飽醮民俗特征的面具隨旅游發(fā)展而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們更青睞易生易長的白楊。

    面具的刻制過程分:
    截材。將一棵樹截取成若干長約0.4米規(guī)格的原木。
    剖半。將一段原木一剖為二。
    出坯。將剖開的原木剔剝?nèi)淦?,從剖面處挖空。然后,施刀而刻,圖樣就在經(jīng)驗豐富的匠人心中。在剝?nèi)淦さ囊幻嫒∝Q中彈上墨線,再在此線上按比例標出盔線、鼻底線、嘴唇線,以此為準刻出盔頭、面部的雛型。
     白面。將粗坯精細刻制、打磨,人物造型基本完成。
    上彩。用各種顏色將白面彩繪成心目中人物的形象。過去的藝人多采用水粉顏料上底后,再用熬制的桐油上光。如今多采用油漆上彩。
    裝飾。將彩面裝上耳翅、鏡片、胡子。鏡片是用鏡子玻璃鉗掰成直徑1厘米左右的小圓鏡,嵌在“龍戲?qū)氈?quot;的位置上。胡子則根據(jù)不同人物的年齡和特征而定。如《三國》黃忠老將是白胡子,《封神》余化是紅胡子。其原料多為頭發(fā)、馬尾、馬鬃、麻絲等。

    經(jīng)過這六道工序,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戲人物面具就刻制而成了。演出前,還要舉行開光儀式。在祭品和香燭的煙霧中,屯堡村民把“神靈"從虛空中請來人間,從而使無生命意義的木面賦予了“神"的靈性,成為村寨和村民的保護神。

    “開光"儀式是一套很莊嚴完整的儀式。從戲隊請雕刻藝人開始,就必須按嚴格程序進行。

    請師。由神頭(戲隊負責人)看好日子親自來雕刻藝人家邀請。雕刻藝人接受邀請后,選好日子動身出門來到戲隊所在的村寨。

    駕馬、起工。雕刻藝人選好日子后,就在或公房或人家戶堂屋中安下雕刻用的馬凳,由神頭準備好香燭、紙錢、茶飯、活雄雞、一升米、利市錢、鞭炮等。雞、米、利市錢是做完祭典請師后,送給雕刻藝人的。雞即“吉"、米即“利",象征吉利。雞是請師雞,不能殺,由藝人帶回家處置。

    時辰到,雕刻藝人燒香叩頭請木匠祖師魯班。其請師詞為“敬師請師。抬頭看青天,師父在眼前,弟子焚香請,請到堂前受香煙。陰傳陰教師,陽傳陽教師,不傳自教師,請來堂前受利市。拿起銀斧亮晶晶,魯班賜下來塑神。一塑天長地久,二塑地久天長,三塑榮華富貴,四塑四季安康,五塑五子登科,六塑六畜興旺,七塑七子帶財,八塑八福壽長,九塑久長久遠,十塑金玉滿堂。自從今日塑神后,貴境榮華富貴大吉昌。”

    雕刻藝人請完師,手提雄雞作祭。其祭詞為:“吉日良辰,天地開張,今事開工,百事吉昌。子雞子雞,頭頂九宮八卦,身穿五色毛衣,凡人拿你來報曉,弟子用你做個開工雞。金雞點斧頭,工作順利又順手,金雞點木鑿,工作順利事不拖,金雞點木馬,百事昌盛財源發(fā)。大吉大利,事事順氣。”
祭完后,將一筒原木放在馬凳上,用斧頭鑿子砍一斧鑿一鑿,表示“起工”,不再繼續(xù)做。然后由神頭陪伴雕刻藝人“打牙祭"。

    開工。第二天正式動工雕刻。根據(jù)所雕戲中的人物,先雕正方元帥,后雕正方將軍、士兵;再雕反方元帥、將軍、土兵及其他。帝王最后雕。何以如此安排呢?以藝人的話說:“陣線要分明。有兵有將有主帥,才能保主登位。”

    若所雕戲譜是《三國》、《岳傳》、《楊家將》等書,在雕關羽、岳飛、楊繼業(yè)、佘太君等人物時,不能亂說亂講亂開玩笑,不能讓小孩來隨意吵鬧亂摸亂碰,不能讓懷胎婦女來觀看,因為所雕人物是人了“圣"的,可以在人世間顯圣顯靈保護村民。從一種虛無的質(zhì)樸的實際需要,對這幾個人看得比帝王還重要。

開光(攝影:盧現(xiàn)藝)

    開光。面具全部雕刻完畢上彩后,要舉行“開光”儀式。此儀式由雕刻藝人來主持。選好日子,或黃道吉日,或敬神慰神日,將全部面具擺放在神龕或跳神的場地上。正方君臣、元帥、將軍排在上方,反方的排列在下方。面具前供奉各種祭品。午時,雕刻藝人燒香叩頭后,邊燒紙錢邊念開光請神詞:“明明亮亮好藍天,南天門外接圣賢,迎接圣賢無別事,去到人間保平安。手拿香燭敬神堂,黃道吉日來開光,敬請神靈下凡后,保佑貴境大吉昌。"請完神,雕刻藝人手提雄雞,掐破雞冠,念開光點雞詞:“手提一只雞,就將此雞說原因,雞從哪點起,雞從哪里生。王母娘娘賜下五個蛋,送到凡問來孵成。吃了主人米,費了主人心。大哥飛到天上去,天中吃,天中長,取名叫金雞;二哥飛到峨嵋山中去,山上吃,山上長,取名叫野雞;三哥飛到紫竹林中去,林中吃,林中長,取名叫竹雞;四哥飛到田里去,田里吃,田里長,取名叫秧雞;只有五哥飛得高,飛來弟子手中提。凡人拿來無用處,弟子拿來做個開光點將雞。雄雞點神頭,貴境輩輩子孫中諸侯;雄雞點神心,貴境輩輩兒孫穿錦衣;雄雞點神腳,貴境輩輩兒孫中高科。點將已畢,百事大吉。”

    開光點神后,若不“跳神”,即將面具收藏于“神柜”內(nèi);若正好接上“跳神”,仍由雕刻藝人主持“頂神"儀式。由當天上場的演員先“打素壇”,即拿一臉盆盛上冷水,將燒紅的煤塊放人盆中,待水蒸氣升騰起來,演員跨過臉盆,據(jù)稱可以沖掉一切污穢之氣。演員從雕刻藝人手中接過所扮演角色的面具,先正方后反方,頂戴在頭上。然后,兩小童下場“掃開場”,請出正方元帥,演出開始。開光儀式結(jié)束。經(jīng)過“開光”以后,木制面具升華成神靈,“神”來到了人間。雕刻藝人完成了任務,吃了收工酒以后,帶上禮品和工價錢回家。

    一堂地戲面具的多少視劇中人物而定。少則幾十面,多則上百面。演出內(nèi)容的單一化――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zhàn)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類主要以“將”為主。粗分可為“正將”和“反將”(或稱“番將")。由于地戲是漢文化的一部分,在漢民族正統(tǒng)思想的支配下,總以漢人當政一方為正方,稱“正將”;以番邦為反方,稱“反將”。若細分,可分為武將,包括老將、少將、女將;文將,包括君王、文臣;道人,可分武道人、文道人;雜扮,有小軍

    二、歪嘴、笑嘻嘻、煙殼殼、夾舌頭、賬房先生、和尚、土地;動物,有虎、龍、獅、豹、牛、馬、狗、鼠等。

    地戲面具在人物造型上,各路藝人的技法大同小異,注重寫實與夸張,以浮雕和鏤雕為主。由于屯堡人敬奉菩薩誠于佛事,雕刻藝人們在造型上,大量借鑒廟宇中各種佛家菩薩的面部特征,加上濃郁的民俗特點,形成了地戲面具特有的韻味。武將強調(diào)煞氣,多使用夸張的技法,豹子眼、火燒眉、高鼻梁、獠牙嘴,使人物或剽悍中透著威武,或勇猛中顯得霸氣;文將注重神氣,著力于人物的內(nèi)在情感,顯見莊重而威嚴,平和卻剛勁;少將講究英氣,五官端正,劍眉倒豎,神采奕奕,英武灑脫而透陽剛之美;女將著力于秀氣,一雙彎彎的秀眉,含笑的鳳眼,既突出了女性的嬌媚,又不失女將颯爽英姿的氣概;其余道人、雜扮、動物在注重外形特征的同時,突出其精氣,既寫實,又夸張,形神兼?zhèn)?,韻味無窮。如雞嘴道人,這是由雞修煉成仙的道人,造型上其道冠由變形的雞翅、雞尾組成,面相卻是人面雞嘴,于陘異中突出反派人物的奸狡。又如煙殼殼,這是近代才有的面具,它是民間藝人抓住鴉片對人的毒害而予以教化的典型。造型色彩上,突出煙鬼煙癮發(fā)作時的丑態(tài),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在地戲各種人物的開臉上,藝人們還總結(jié)出幾句口訣。眉毛的刻法注重“少將一支箭,女將一根線,武將如火焰”,眼睛的刻法講究“武將鼓眼亮,女將彎月長,少將精氣足,文將菩薩樣";嘴唇的刻法(主要指武將)多采用“天包地(上齒咬下唇),地包天(下齒咬上唇),上下獠牙分兩邊。地包天,天包地,呲牙咧嘴顯神氣。”

    面具的用色比較講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按雕刻藝人的話說“要跟書走”,書中對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要用藝人們心目中性格化的顏色來表示。以單色論,一般紅色代表忠勇(如薛仁貴),黑色代表剛烈(如張飛),藍色代表果敢(如單雄信),綠色代表穩(wěn)沉(如尉遲寶林),白色代表英武(如馬超)。另外,書中對人物臉相的描述是什么顏色,或者內(nèi)涵情節(jié)因素,用色上也必須“跟書走”。如臉若重棗的關羽用紅色,性如烈火的黑炭頭尉遲恭用黑色,臉似金妝的余化是金色,因與尉遲恭爭當征東元帥舉石獅累得吐血而病倒的秦叔寶,自然就要用黃色代表了。若單色加上對稱的花紋,那就是反將了。所勾畫的花紋,極富農(nóng)家生活情趣,有蝴蝶紋、飛蛾紋、瓜花紋、藤蔓紋、魚紋等。如曹操,其性格陰險、奸詐,雖是白臉,但兩頰上就畫上對稱的蝴蝶花紋以示此人物是反將。

    耳翅和盔頭是面具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身份和吉語祥瑞就是在這上面來突出表現(xiàn)。耳翅,是面具耳部的裝飾,其作用使人物顯得勇武有神。耳翅有龍翅、鳳翅、葵花翅。女將用鳳翅,男將用龍翅和葵花翅。而關羽、尉遲恭,因書中描繪關羽是丹鳳眼,尉遲恭額上有鳳眼被李世民用箭射開,故其耳翅則必須為龍鳳翅。至于君王,一般要用龍鳳翅,象征龍鳳呈祥、游龍戲鳳。

    盔頭有平盔、尖盔之分。中華民族崇尚龍、鳳,在盔頭裝飾上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民俗習尚。男將多用龍盔,盔上盤龍可多可少。龍頭有角龍和螞蚱龍之分,螞蚱龍因形如螞蚱而得名。龍體有圓龍和扁龍的刻法,龍鱗多用十字橫刀法或魚鱗刀法。女將多用鳳盔,其形為彩鳳展翅飛舞,動勢優(yōu)美。而君王、關羽、尉遲恭,則龍鳳同時并用。在頭盔的裝飾構(gòu)圖上,有極強的民俗特征。這是屯堡村民求財求富求吉求利的心理需要在面具上的靈活應用。主要有:二龍搶寶、游龍戲珠、龍鳳呈祥、雙鳳朝陽、鳳戲牡丹、龍飛鳳舞、多喜(喜鵲)多福(蝙蝠)、鷺鷥鬧蓮、金玉(魚)滿堂(荷花)等。這些民俗吉祥物在盔頭上的巧妙安排,既反映了人們樸實的心理要求,又對應了人物和情節(jié)的需要

    如:程咬金是福壽雙全、官運亨通、豁達樂觀的人物,盔頭上刻著鹿、喜鵲和一只蝙蝠銜著一串金錢,其意是福祿壽喜,無怪乎村民很喜歡他;李世民是真龍?zhí)熳佑謸魸⒘?8家反王一統(tǒng)天下,盔頭上刻有19條龍,象征著他的身份和赫赫功績;猩猩膽能飛起來殺人,盔上刻有一只鷹。此外,星宿裝飾也是盔上的一大特點。地戲劇本中有些人物不是世間凡人,而是天上星宿下凡。為了突出他們與眾不同的身份,盔頭上就會刻上與人物星宿對應的裝飾物。如:岳飛是如來佛座前大鵬鳥轉(zhuǎn)世,盔頭上就刻有一只展翅的大鵬;薛仁貴是白虎星下凡,盔頭上就刻有一只白虎頭;薛丁山、樊梨花原是天上王母娘娘御座前的金童和玉女,因兩人相好觸犯天條被貶下人間,盔頭上就分別刻有金童和玉女,以符合他們這段天上姻緣人間了的奇緣。還有尉遲恭是黑虎星、蓋蘇文是青龍星、楊凡是五鬼星、余化是九頭星、秦瓊是大鵬星、金兀術是火龍星、趙云是韋陀轉(zhuǎn)世等等,這些人物的盔頭都形象地刻有對應物。這種星宿裝飾,無疑是星相學在地戲面具上淋漓盡致的渲染,更增強了地戲人物在屯堡村民心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

    安順是地戲面具雕刻之鄉(xiāng)。300余堂地戲隊、30余部大書所需要的上萬個人物戲面,造就了為數(shù)不少的面具雕刻藝人。在戲友和村民口傳中最負盛名的有清代西屯的齊二,周官屯的胡朝賢、胡朝佐、胡二窩、胡少南、胡志廂,下苑的吳紹陽等。他們的作品,手法簡練,粗獷自然,神情逼真,各成一派。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們制作的面具被燒毀殆盡,令人扼腕。如今隨地戲振興和旅游發(fā)展,新一代面具雕刻藝人又紛紛涌現(xiàn)。相對集中在下苑、周官、東屯、西屯、舊州、蔡官等地。他們在繼承傳統(tǒng)上又有所發(fā)展,各成體系,風格有別。其中以黃炳榮(已故)、王樹清、安祥、童發(fā)周、楊正坤、楊正洪、楊正傅、胡永其、周祖本、胡永興、秦朝安、金國華、方洪禮、程啟剛、周祖儀、高明德等人的作品最具代表性而廣為流傳。黃炳榮、王樹清的作品,中國美術館予以收藏;楊正坤受臺灣之邀赴臺作面具雕刻表演。近年,這一向是男人獨步天下的禁區(qū),也被打破,楊正坤、楊正洪的妻子也手握刻刀雕起了面具。當然,所雕的只能是不“開光”的工藝品。

    地戲,因其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而獨領風騷,是深受屯堡村民喜愛的娛人娛神的民間戲??;面具,以其獨特的民俗內(nèi)涵和星宿衍化,成為村民和演員膜拜乃至與生命不可分的象征。在很多村寨中流傳著一些神秘而神化的故事。他們認為關羽、岳飛的戲面,不能隨意亂摸,扮演關羽、岳飛的演員一旦頂上戲面,不能隨便說臟話。對于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圣人,不愿意看到他們的悲劇結(jié)局,故而有“《三國》不跳走麥城,《岳傳》不跳風波亭”之說。

    生命的張力在特殊的心態(tài)下會產(chǎn)生神奇之處。毫無生命力的木刻假面,在村民和地戲演員心目中永遠是神圣的,永遠有著無盡的生命情感。在距城區(qū)不遠的一個村寨里有一則故事:有一吳姓村民從幾歲起就“打小童”跟著其父跳地戲。長大成人后,以演尉遲恭而聞名鄉(xiāng)里。后因年高,腿腳不便,由其子頂替他出演尉遲恭一角。但他總牽掛著放不下心來,一旦演出,只要有尉遲恭的戲,哪怕生病在床,也要強撐著去看。一天,終于臥床不起,彌留之際,命若游絲的他,總不愿合上雙眼。為后事忙亂了三天的家里人不知怎么辦,求教于同跳地戲的好友。好友想想后,從神柜中“請”出尉遲恭戲面,送到病榻前。他回光返照地強抬起頭,深情地注視著戲面,兩行清淚順頰而下,輕吐一口氣,慢慢閉了雙眼。

    地戲的演出程序分為“開箱”、“參廟”、“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跳神”即是正式的演出,又分為“下四將”、“設朝”、“下戰(zhàn)表"、“出師”、“回朝”等順序。除正戲外,其余部分是帶有驅(qū)邪納吉成分的儺儀活動。

    無論是希臘悲劇還是中國戲曲,在其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中,都包含著一種人類情感渲泄的形式,即祭祀。古代先民為求生存而在與大自然的奮爭中,把對圖騰的崇拜、對祖先的緬懷、對英雄的景仰、對鬼神的虔誠、對瘟疫的畏懼、對生存的渴求等等心理,衍化成一種莊嚴肅穆的形式,以期在祈禱中求得朦朧的希冀與化解、平衡與依托。在大千世界斗轉(zhuǎn)星移的漫長發(fā)展中,福祿壽的復雜心理情愫更在儒、釋、道的循循教義里得到釋疑。祭祀,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頂禮。

    地戲,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戲劇,在其戲劇本體中就包含著諸多的祭祀因子。當劇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暈后,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戲看作娛人娛己的藝術樣式時,更把劇中人物賦予神性而視為自身命運的主宰者。稼禾的豐歉、村寨的平安、人畜的興旺等既靠科學技術,也依賴神靈的保佑。如此,祈福納吉的祭祀儀式就自然構(gòu)成地戲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開箱(攝影:盧現(xiàn)藝)

    演出前,要舉行“開箱"儀式。由“神頭”帶著全部戲友將頭一年演出結(jié)束后封存于“神柜”中的“臉子”,在香燭錢紙的燃燒祝禱聲中,虔誠地“開箱“將“神"請來人間。整個過程包括請神、敬神、參神、頂神四個步驟。

    請神。在跳地戲的當天(一般是正月初二日)將“神柜”從存放處抬到神龕或場院。“神柜”前安放桌子一張,擺上供品。在選定的時辰,或由“神頭"率領所跳劇目中的主要人物(代表皇權的元帥、將軍),或由寨中選出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供桌前焚香點燭,虔誠叩拜,高念開箱祝詞,敬請本戲的眾位“神靈”和其他“神圣"下凡來到人間(只請正將,不請番將)。

    吉日良辰,天地開張;
    吉日開箱,五世其昌。
    弟子吉日開開箱,虔誠奉請焚寶香,
    奉請眾神齊下界,福祿壽星請到場。
    酹酒三樽,弟子開箱,
    一開天長地久,二開日月華光,
    三開三官獻寶,  四開四季安康,
    五開五谷豐登,六開六畜興旺,
    七開七星高照,八開八百壽長,
    九開久長久遠,十開金玉滿堂。

    敬神。主持人念完開箱詞后,隨即打開柜子,請出正將面具,按次序排列在供品后面的桌子上,由主持人念敬神詞敬神。

祭神(攝影:盧現(xiàn)藝)

    主持人念畢,手提紅公雞一只,用手掐破雞冠(此稱“小剪”,剁下雞頭稱“大剪"),邊用雞血點柜頭、柜腰、柜腳等處,邊念點雞詞,祈禱村寨吉祥平安富裕幸福:
    雄雞點柜頭,全村老幼樂無憂;
    雄雞點柜腰,全村老幼福壽高;
    雄雞點柜腳,全村榮華富貴多。
    點雞已畢受封贈,福祿喜神進我村,
    戶戶興隆財源旺,恭賀人人壽百春。
    點雞已畢,萬事大吉!

    參神。點雞完畢后,由村中老幼依次在排列的面具前頂禮叩拜,主持人念參神詞,或由幾名屯堡“太婆”唱佛歌,祈求神靈保佑。

    頂神。村民參神完畢后,由主持人呼名,穿上戲服的演員一個個先“打素壇”后,用盆中水將手洗凈,依次上前恭恭敬敬接過面具戴上。有的村是先帝王后文臣武將,其說法為“天為大,君王為上,先有君,才有臣”;有的村是先兵將后帝王,其說法為“有兵有將,才能保主登上龍位。”這兩種說法差異很大,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屯堡人的忠君思想。

    開箱儀式結(jié)束后,要進行“參廟”,這是演出前的儀式之一。跳地戲的村寨都有廟宇,廟里供奉的菩薩和地戲中的“眾神",都是屯堡人膜拜的圣靈。“頂神”后,劇中人物“神靈”上身,就要在主帥率領下,到村中廟里去參拜廟神。有如過往官員拜謁各地外州官,以示禮貌。

    “掃開場"。這是演出前的儀式。地戲演員“參廟"后,敲著鑼打著鼓來到演出場地舉行“掃開場”儀式。此時村中空地已圍成圓場,男女老幼正翹首以待。在村邊的田里或寨門口,一桿“帥”字大旗迎風招展,這是此村跳地戲的標志。這面大旗從開箱第一天插上后,直至最后一天封箱后才收起。

    “掃開場”儀式由兩個小童表演。他們屬于戲中正方小軍(俗稱小軍老二)角色,大多數(shù)為少年兒童學跳地戲(稱“打小童”)來扮演。小軍是地戲表演中傳書報信的小卒;但在掃場儀式中,他們卻身價倍增,成了凡夫俗子崇敬的法力無邊的尊神。

    表演時,兩小軍手持花扇、毛巾,在鑼鼓聲中邊舞邊念掃場詞:
    一對童子一雙雙,金鑾寶殿侍玉皇。
    天宮領了玉皇旨,差吾下界走一場。
    玉皇差我無別事,慶賀新春掃教場。
    自從今日掃過后,全村老幼得安康。
    兩小童邊念邊舞,用手中道具作掃地動作。
    掃開場來掃開場,掃開烏云見天光。
    掃條大路好跑馬,掃條小路好排槍。
    掃個大場賣牛馬,掃個小場賣豬羊:
    掃個文場賣筆硯,掃個武場賣刀槍。
    吉日良辰掃過后,清吉平安萬年長。
    念完掃場詞后,兩小童相互手把對方肩膀繼續(xù)念道:
    和合二神仙,兩手把住肩;
    有人侍奉我,金銀財寶萬萬千。

    之后,由正方元帥上前把兩小童雙手分開,說:“二位童哥請回去。"兩小童接著說:“奉請元帥下教場。"

    在這儀式中,有的地戲隊會加上一個手持木棍的角色邊耍各種招式邊逗樂取笑,把圍場的大人小孩穩(wěn)住不亂走動;有的地戲隊由一正方主將手持兵器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邊走邊耍,稱之“殺四門”。

    “掃開場”儀式無疑是將演出前的清場賦予了神話意義。純樸的屯堡村民總把美好的意愿涂上神靈的色彩,于心靈的深處得到慰藉。

    “掃開場"結(jié)束后,正式演出開始。分“下四將"、“設朝”、“下戰(zhàn)表”、“出師"、“回朝”等程序進行。

    “下四將”又稱“定場”,即決定表演場地的意思。由正反兩軍各出兩員大將或一元帥一先鋒,先正后反,“出馬門”后,以兩軍對戰(zhàn)的形式表演“殺四門”,其為演出前的引子,可起到“鎮(zhèn)場”的作用。“下四將”的表演,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是以期達到驅(qū)趕四方妖邪保護村寨清吉平安的目的。這與古代儺儀方相氏“狂夫四人"、“以戈擊四隅"的驅(qū)邪逐疫,如出一轍。

    “設朝"儀式具有開場白的作用,使觀眾了解劇情的開端和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情況。由于正統(tǒng)思想在漢民族中根深蒂固,所以表演時,是由正方“設朝",反方人物不參加。即如村民所說“祖上傳得有規(guī)矩,只請正神,不請邪神。”更重要的一點,地戲劇目都是朝代更替兩國征戰(zhàn)的故事,正統(tǒng)一方的君主是至高無上的。天下之大,天子為尊。

    “下四將”后,黃門官上場自報家門,緊接著念唱“設朝”的規(guī)儀,主要人物上場。
   

    春風動,海水潮,架上金雞把翅搖。
    和風吹動金鈴響,萬歲君王設早朝。
    朝鼓一下響,文武盡皆知:
    朝鼓二下響,齊上玉丹墀。
    文聽鼓響朝皇帝,武聽鐘鳴拜明君,
    拜王二十單四拜,三呼萬歲口稱臣。
    拜罷已畢平身起,文武左右兩邊分。
    君王殿上開金口,眾位愛卿聽朕云,
    有事出班來啟奏,無事退班出朝門。

    “設朝"儀式到此結(jié)束。緊接著是劇情正式展開。番邦派人來下戰(zhàn)表,來人態(tài)度傲慢,戰(zhàn)表言詞驕橫,皇上怒殺番皮,選派元帥點將出兵。

    地戲演出中,從“開箱”到“設朝"要占去一天時間。而且設了朝當天就不再繼續(xù)演出。村民們樸實的忠君思想,使他們把“保主登龍位”的“設朝"儀式看得很神圣,哪怕氣侯不好或其它原因,也不能耽誤“設朝"的舉行。

    第二天,正式演出開始。從元帥領軍過關斬將,到獲勝班師回朝,金殿受封,一年新春的娛神娛人的地戲演出結(jié)束。

    由于是搬演一部書,劇情冗長,演出時間要近半月到一月。

    “掃收場"。這是演出結(jié)束的最后一天必須舉行的儀式。

    “掃收場”也和“掃開場"一樣,完全脫離了戲的本體,成為一種借助戲中人物和特意安排的角色來完成人們求平安求發(fā)展心理要求的驅(qū)邪納吉儀式。參加人員除正反兩方各四員主將和兩個小童外,增加了一個麻和尚、一個土地佬,由他們兩人主持整個“掃收場”儀式。

    “掃收場"開始一段,完全由和尚、土地兩人說白搞笑插科打諢,引得觀眾喜笑顏開。這一段說白,各地戲隊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簡略,有的豐富;有的逗趣,有的平淡。某些戲隊還大膽引用花燈中唐二的“倆白”。如:“和尚本姓高,上樹摘核桃。核桃落下來,打個大青包。揉又揉不散,捏又捏不消。請個先生來號脈,藥方要得刁。半天云頭的老鴰屁,火塘長出的馬鞭梢,雷公菩薩的胡子,閃電娘娘的眉毛,東海龍王的眼淚水,城隍老爺?shù)臒熆莞?,虱子的苦膽,蟣子的尿泡,熬成湯藥灌下肚,寅時吃來卯時消。”這種說白,詼諧風趣,在村民們莊嚴的求神心理上增加一些笑料,不能不說這是民間藝術多重功能的靈活運用。

    土地、和尚說白打趣以后,就轉(zhuǎn)入“掃收場”正式儀式。由土地手拿雞念點雞詞后,用雞血點出場人物面具。鑼鼓聲中,土地、和尚領唱,眾人手拿毛巾、花扇邊舞邊伴唱。所唱無非是把村民們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財源茂盛、家庭幸福的良好愿望表示出來,以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與心態(tài)上的平衡。如:

    土地:蟲旱澇災――眾和:掃出去。
    和尚:五谷豐登――眾和:掃進來。
    土地:雜疫雜瘟――眾和:掃出去。
    和尚:六畜興旺――眾和:掃進來。
    土地:三災八難――眾和:掃出去。
    和尚:清吉平安――眾和:掃進來。
    土地:虧本虧利――眾和:掃出去。
    和尚:一本萬利――眾和:掃進來。
    土地:欺心魍魎――眾和:掃出去。
    和尚:忠心厚道――眾和:掃進來。
    土地:背祖叛國――眾和:掃出去。
    和尚:精忠報國――眾和:掃進來。
    土地:不恭不敬――眾和:掃出去。
    和尚:孝敬老人――眾和:掃進來。
    土地:不吉不利――眾和:掃出去。
    和尚:萬事如意――眾和:掃進來。
    土地:不名不利――眾和:掃出去。
    和尚:名傳千秋――眾和:掃進來。
    土地:掃場已畢,萬事大吉。

    掃場中,有的地戲隊會結(jié)合現(xiàn)實情況,把一些政策性的要求唱進去。如“多胎多育掃出去,計劃生育掃進來”、“歪門邪教掃出去,遵紀守法掃進來"等等。掃完場后,眾掃場演員向村外走去,摘下面具包藏在衣襟里從另一條路返回。從懷中拿出面具放在祭臺上,各自回家卸妝。

    “封箱"。在演出場地的祭臺前,村中許愿還愿的善男信女們,將家中帶來的祭品敬奉在擺放整齊的面具前,燃點香燭,默默祈禱。稍后,神頭及執(zhí)事人念祝詞:

    眾姓人等供奉神,祈保全寨得安寧。
    士農(nóng)商學都興旺,萬事如意萬年春。
    念完祝詞,神頭將面具一一收歸柜內(nèi)。并念道:
    今將眾神來封箱,祈保老幼得安康。
    求得風調(diào)并雨順,人興戲旺萬年長。
    封箱已畢,萬事大吉!

    封箱結(jié)束,整個娛人娛神的地戲活動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人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投入到新的一年的社會和農(nóng)事活動中,等待著一切良好的祝福和奉賀能夠?qū)崿F(xiàn)。作為多神信仰的屯堡人他們的虔誠信奉不單是一種尋求精神的寄托或化解,而是有所求,求平安,求發(fā)展,求現(xiàn)世,求來生。在科技發(fā)展的今天,他們相信科技種子會帶來豐收,也相信在人神之間的戲中人物會帶來福祿壽喜。所以,演出過程中,有所需要的人家會請地戲隊去舉行一些祭祀活動。如:新建房屋或財運不佳,會請地戲隊去“開財門";沒有生小孩的,借穆桂英陣前產(chǎn)子之意,會請地戲隊去“送太子”。這些活動目的只有一個:神靈護佑而利我。既虛無而又實在,把人類心理學的詮釋完全物化了。

    在整個地戲演出活動中,祭祀活動始終貫穿著全過程。演出時,還要在本村“參橋"、“參井"、“參路"、“參神樹”等。被邀請赴外村演出要選好日子“下帖”、“辭寨”、“辭廟”,到達目的地后,要“接風”、“參桌”、“參廟”、“參橋”、“參井"等。演出結(jié)束,這一套“參"、“辭”程序又得一一做到,把敬神祭神活動一次次演繹得十分莊嚴、隆重。

    在安順地戲的區(qū)域分布上,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形成了東路地戲和西路地戲之別。以安順西秀區(qū)為座標,在東北和東南面的范圍內(nèi),是當年“征南”大軍的駐防地。這里的地戲演出時,只用一鑼一鼓伴奏;演員裝扮上圍的是“東坡裙”,戰(zhàn)裙上喜炊吊飾各種刺繡的煙插荷包扇袋;圍場演出不搭帳篷,演員隨意而出;唱腔上第二句是七字落底眾人伴Ⅱ昌。在西南和西北面范圍內(nèi)跳地戲的村寨,按姓氏字輩排列大多只有十幾代。跳戲時,除一鑼一鼓外,有的加有一個鈸;演員裝扮用的是搭在前腿的兩塊“馬甲裙”,不佩戴裝飾物;圍場演出時有專設的帳篷,演員按“出將”、“人相”的兩個口子上下場;唱腔是第二句四字落底眾人接唱。

    綜觀地戲藝術,從內(nèi)容到形式,也有一些很耐人尋味的地方。就劇目看,都是演唱中國歷代王朝興衰、英雄建業(yè)的征戰(zhàn)故事。何以在中國戲劇已進入鼎盛時期,題材范圍已大大擴展,地戲卻固守如此?元代忽必烈的蒙古鐵騎馳騁中亞震撼歐洲,此偉業(yè)可謂驚天動地,此爭戰(zhàn)可謂悲壯慘烈,而熱衷戰(zhàn)爭題材的屯堡人卻何以對此視而不見呢?

    作為把地戲帶來貴州的征南將土,大部分都是耕作農(nóng)民和城市平民,軍旅生活的職業(yè)特性,文化水平的局限,理所當然地使他們對反映自身生活而易于接受的眾多軍事題材情有獨鐘。那一個個出身士卒而經(jīng)過奮斗終成軍中主帥大將的英雄是他們追求的偶像,那一位位赤膽忠心氣貫長虹的忠臣是他們膜拜的圣杰。如此,這一個個英雄人物所構(gòu)成的英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了屯堡人鐘愛的地戲首選的劇目了。詹家屯《三國》神頭曾建章就說:“老輩人講,我們曾詹兩姓跳《三國》已有十六代了,主要讓兒孫不忘記祖先的光榮,不忘掉武藝以防禍亂。”可見,征南人黔的屯堡人需要用演武增威的故事來緬懷祖先激勵后輩,需要英烈忠勇的英雄義氣來宣教增強內(nèi)部的凝聚力。對于泛神論的屯堡人來說,劇中人物的神靈光環(huán),始終吸引著他們。當年鐵馬金戈的威風已隨歷史的煙云散淡在山野田問,而四顧環(huán)境的險惡,不得不頂禮于這些英雄神將,以便獲得自我心理平衡。也正是這種強烈而執(zhí)著的宗教意識,把初具戲劇模式的地戲凝固起來,年復一年“以唱神歌"。

    也正是基于神靈崇拜的思維走向,漢民族正統(tǒng)思想的延續(xù),作為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明王朝軍隊,作為鎮(zhèn)壓元朝殘余勢力而南征人黔落土的屯堡人,是絕不會為敵對者去樹碑立傳歌功頌德的,異族的英雄是不能進入神靈的行列的。元人如此,清人也如此。地戲劇本里,狹隘的民族排他主義,只能是正方(漢文化一方)打敗反方(番文化一方)。漢文化中的英雄是至高無上的。

    地戲是屯堡人的一本大書,是最能反映屯堡人的行為方式、思維傾向的一項民間藝術。正因為它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戲劇學等方面富含的文化因子,作為一種民間文化,詹家屯、蔡官屯、九溪、麒麟屯的地戲隊到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和臺灣、香港等地區(qū)進行過演出和展覽。專家學者和朋友也紛紛前來,實地進行考察和采風,冠以它“戲劇活化石”、“戲劇歷史博物館”的稱謂。

    (來源:《貴州-安順屯堡》 安順文化局 編著)

 
貴州文化網(wǎng)聲明:此消息系轉(zhuǎn)載自新聞權威媒體,貴州文化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業(yè)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侵犯貴處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本站出處寫“貴州文化網(wǎng)”的所有內(nèi)容(文字、圖片、視頻等)均受版權保護,轉(zhuǎn)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非遺文化 > 非遺名錄
>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 網(wǎng)友評論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版權聲明 |人員查驗 | 留言反饋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貴州文化網(wǎng)版權所有

主辦:貴州文化網(wǎng)融媒體中心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投稿郵箱:207656212@qq.com 商務合作QQ:40179119 電話: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微信同號)

黔ICP備12003314號-2 備案標識貴公網(wǎng)安備52050202001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