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日報國際傳播中心攝像組走進肇興侗寨,采集侗族大歌為主題的宣傳素材,將侗族地區(qū)的生態(tài)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藝術之美推送至國際平臺,獲得紛紛好評。
盛夏時節(jié),黎平縣肇興侗寨水草豐沛,綠意盎然,傳統(tǒng)木房沿著河谷延展鋪開,好似一幅生態(tài)畫卷。
侗族大歌錄制現場(黎平縣委宣傳部供)
清晨,淅淅瀝瀝的山雨將樹林清洗,肇興侗寨的土瓦木屋在雨水的浸潤下呈現“客舍青青”。還沒走到寨門就聽到大歌聲聲,原來迎接遠方客人的迎賓儀式在肇興侗寨的寨門舉行,由6位男歌手和9位女歌手組成的歌隊為游客歡唱“攔門歌”,歌聲婉轉,猶如天籟。推、拉、平移、環(huán)繞......攝像組傾盡渾身解數,生怕錯過每一個精彩瞬間。“好久沒聽到這么優(yōu)美的歌聲了!”攝影記者劉義鵬點贊道。
風雨橋歇腳,看看魚兒游。風雨橋上微風徐徐,在這里你可以一覽山間美景,靜聽田園牧歌;也可以感受橋下潺潺流水,眺望遠處若隱若現的欄桿式吊腳樓。
掩映在綠水青山里的肇興侗寨(黎平縣委宣傳部供)
不遠處的白鷺湖,水車吱呀作響,竹筒吐出汩汩清泉,泉水灑下秧田,飄來縷縷禾香。過往游客無不為此美景駐足欣賞,然后忘形于山水之間。“轉頭一點點,看這邊,微笑,好嘞,卡!”來自佛山、杭州、北京、長沙甚至國外的游客絡繹不絕,大家不約而同停下腳步,記錄侗寨里的美好時光。航拍、近景、特寫......攝像組時而收集寨外風景,時而錄取游客打卡畫面,眾人沉浸在“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唯美佳境。
“朋友靜靜聽,我唱一首蟬之歌獻給您......”風雨橋上,由六位侗家姑娘和兩位侗家臘漢(侗族指男青年)組成的歌隊為過往游客唱起了《蟬之歌》,歌聲裊裊,余音繞梁,為熱鬧的夏天增添了許多情趣。“來一首,來一首,再來一首!”攝像組和游客紛紛鼓掌邀請,天籟般的歌聲又漸漸響起來,眾人拿著相機、手機、麥克風采集,生怕漏掉這美妙的歌聲。史籍記載,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其歌聲大多是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風吹木葉聲,其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的自然和聲渾然天成,被譽為“清泉閃光般的音樂,掠過故夢邊緣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肇興侗寨之夜(黎平縣委宣傳部供)
“飯養(yǎng)生,歌養(yǎng)心”,在肇興侗寨,唱歌是人們的精神寄托,是生命的組成部分,在傳承千年的時光中,侗族村民以歌交流、以歌敘事、以歌培養(yǎng)感情。清晨,伴著山間鳥叫蟲鳴,人們到梯田上邊勞作邊唱歌;傍晚,挑著滿擔青草,人們踏歌歸來......。
走進肇興侗寨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蠟染、刺繡、靛染、銀飾、香云紗、侗族服飾等非遺技藝展列其中,猶如走進民族博物館。在展示中心內的侗品源合作社,蠟染、藍靛染、扎染刺繡等手工作坊正吸引各地研學師生和游客前來體驗。
據了解,自2023年旅游復蘇以來,合作社共接待研學、體驗游客約2萬余人,其中大灣區(qū)體驗游客占70%(簽約研學機構30多家)。經營收入約620萬左右(網絡平臺銷售約120萬元、實體店銷售240萬元、研學體驗260萬元),帶動2000多名繡娘、織娘、染娘就業(yè),每年支付繡娘、染娘、織娘工資400余萬元。
侗族大歌錄制現場(黎平縣委宣傳部供)
拉進、拉進,攝像組忙將鏡頭對準蠟染作坊,攝影師屏住呼吸,靜靜將一點一臘鎖在特寫鏡頭里,不久一幅精美圖案花紋展現出來。“如果世上一些作品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的話,我相信蠟染必須是其中之一。”看完蠟染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攝影記者汪國鋒連連稱贊。
千年侗寨,夢幻肇興。作為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肇興侗寨積淀了近千年的侗族文化精華,侗族大歌、風雨橋、鼓樓等聞名遐邇,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時光邊緣的村落”。2005年肇興侗寨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xiāng)村古鎮(zhèn)”之一;2007年被《時尚旅游》和美國《國家地理》共同評選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游目的地”之一。
肇興侗寨萬人侗族大歌展示活動(黎平縣委宣傳部供)
“走進肇興侗寨,這里的青山流水、風雨橋、鼓樓、吊腳樓,橋上閑坐刺繡的老人,鼓樓中圍坐歡唱大歌的侗家兒女,都保留著千年侗族傳承最原始、質樸與美好的模樣。雖然拍攝期間都伴著淅淅瀝瀝的雨,但是雨聲、云霧讓肇興侗寨別有一番風情。時間和自然都青睞著這片土地,宛若一個人間秘境。”攝影記者周璇說。
據了解,本次民族文化專題片擬在天眼新聞客戶端、貴州日報國際傳播中心視頻號、抖音號等國內平臺,以及DISCOVER GUIZHOU推特、臉書、INS、YouTube海外社交賬號矩陣同步刊播,讓海內外觀眾聆聽一曲來自貴州大山深處、自然天成的“東方和聲”,感受千年侗族大歌的美妙之處。(吳光輝)
責編:彭會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