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一張繡片,要用到成千上萬根纖細的錫條,王亨石正一點點將錫絲牢牢嵌入藍染繡片上。
從拿起一針一線學習錫繡技藝,到成長為一名工藝大師,王亨石堅守了30年。
用剪刀沿著一片輕薄的錫片邊緣,剪下一條纖細的錫絲,沿著藍染繡片上預制的圖案,一點點將錫絲牢牢嵌入其中……
在劍河縣仰阿莎溫泉小鎮(zhèn)的苗族錫繡文化傳承工作坊里,苗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亨石,專注于這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
苗族錫繡,世界上唯一的金屬繡,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和精巧,目前只存在于劍河縣境內。2006年,劍河苗族錫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做的這件苗族錫繡衣服已經(jīng)送到巴黎去參加中國藝術大展了,可是有一對夫妻上門一定要訂購收藏,說關注我很久了!”王亨石樂呵呵地分享著最近的喜事兒。
從紡線、織布、染色、刺繡,到最終完成一件苗族錫繡衣服,需要兩年時間。從拿起一針一線學習錫繡技藝,到成長為一名工藝大師,這條傳承之路,王亨石堅守了30年。
在苗寨里長大的王亨石,從小便對寨子里姑娘身上獨特的苗衣產生了興趣,立志要做出最漂亮的錫繡。她四處向長輩學習請教,繡壞了再拆,拆了再繡。日復一日,她的刺繡手藝在寨子里數(shù)一數(shù)二,古老的錫繡在她的手上散發(fā)出勃勃生機。
“這些傳統(tǒng)圖案有十幾種,代表山脊、河溝、人,這個一支連著一支的,是代表我們一個個家庭乃至社會互相連接在一起、和諧共處。”王亨石說,繡片上的傳統(tǒng)紋樣,傳達著苗族人的精神世界和遷徙繁衍歷史。
2022年,貴州省婦聯(lián)和省民宗委共同選樹100名技藝精湛、帶動力強的婦女技能人才,頒發(fā)“最美貴州繡娘”稱號,王亨石位列其中。為了更好地把錫繡技藝和文化推廣出去,王亨石開始了她從手藝人到守藝人的“跨界”。
牽手國際知名設計師,作品屢屢登上各大時尚舞臺,吸粉無數(shù);到高校授課,每年培訓學生上千名,讓民族手工藝在大學校園得到了傳承和發(fā)揚;在央視舞臺上展現(xiàn)貴州非遺之美;積極參與國家和省州組織的各項文化交流,讓錫繡文化走進大眾視野……
王亨石用努力和執(zhí)著,讓原本逐漸被遺忘的古老技藝煥發(fā)出生命的光芒,不僅讓苗族錫繡技藝和錫繡服飾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也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項美麗的文化遺產。
據(jù)了解,貴州約有16萬婦女特色手工從業(yè)者,僅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有刺繡、蠟染等手工基地465個,繡娘4萬余名。
“不能讓我們的好手藝埋沒在深山里,要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守藝的同時適應時代。”王亨石說,她將錫繡與現(xiàn)代化結合,做出樣式上的改良,成為時尚單品,除了在國內銷售外,還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地。
從手藝人到守藝人,王亨石不僅能指尖生“花”,還編織出了非遺文化的一片“璀璨星河”。(劍河縣融媒體中心 彭云美 楊家孟 吳昌連)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