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決賽,萬人空巷,為了爭一個好位置 ,當地的梯子賣斷了貨;中場休息,啦啦隊變成了“蹦苗迪”,苗歌、侗舞、反排木鼓舞輪番上陣;比賽獎品,是黃牛、香豬、麻鴨等特色農產品;參加比賽的球員,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臺盤村的村民。這個在村口球場進行的比賽,被親切地稱為“村BA”。
隨著決賽的舉行,“村BA”這兩天又火出了圈。球員們不是職業(yè)的,技戰(zhàn)術不是一流的,場地也不是最先進的,“村BA”何以讓人們遠赴現場感受,或者在社交網絡圍觀?其實正是在于這種“不專業(yè)”,這種“草根”,這種看起來的“自娛自樂”。在這里,“村BA”不光是一場籃球賽,它是當地村民展現自我的舞臺,是農村發(fā)展的機遇,在其中,我們一起體驗的,更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一場“村BA”,看見單純而真摯的熱愛。體育運動是健康豐盈、充滿魅力的,與職業(yè)的籃球賽相比,這里的硬件雖然不及,但隊員和觀眾們對于籃球的熱情,卻在現場的火熱氛圍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我想打籃球”,隊員們因為共同的愛好而集結;“我想看比賽”,觀眾們因為共同的盛會而會聚。這其中,是廣大鄉(xiāng)村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是“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需求”的自發(fā)自為,正是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感情與行動,讓人們深深共鳴。
一場“村BA”,看見豐富而多彩的文化展示。體育豐富了鄉(xiāng)村生活,也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在這場盛會里,每個人都是主角,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舞臺。在球場上,參賽者們運球投籃,收獲大家的喝彩;中場休息,能歌善舞的村民盛裝出席表演節(jié)目,傳遞出屬于自己的文化;象征榮譽的獎杯獎牌,變成了當地的農產品與特產,既實惠接地氣,又在當下借助社交平臺做了宣傳。這一切并非“為了出名”有意為之,卻因為這種純粹,起到了“直播帶貨”都達不到的效果。
一場“村BA”,看見鄉(xiāng)村振興的更多面向。自從去年夏天“村BA”意外走紅后,臺盤村的村民參與集體事務的熱情高漲,很多年輕人也回到家鄉(xiāng),從事體育和旅游事業(yè)。村里開辦了第一家由村集體入股的“村BA”線下體驗店。比賽第一天,吉祥物玩偶、籃球、隊服等特色文創(chuàng)產品,就售出了5000多元。如何帶動鄉(xiāng)村休閑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這是很多鄉(xiāng)村在當下面臨的嶄新課題,臺盤村則給出了一個很好的路徑——以賽事舉辦引人氣聚流量。這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是經過長久的積累與堅持最終結出的果實。
事實上,臺盤村的籃球歷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左右。在當地,“六月六吃新節(jié)”是村民在農忙過后,為預祝糧食豐收舉行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村民會舉辦各種活動,籃球賽是其中最熱鬧的一項,一直延續(xù)至今,球員都已換了三代。“村BA”的出圈,在于內心的熱愛,在于傳統(tǒng)的延續(xù),在于時代的賦能,只有當這些匯成合力,才有質變的發(fā)生,也只有在越來越多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我們才能看到和美鄉(xiāng)村的更多可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本報評論員 馬玉寶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劉永豪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