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在石阡縣城,有個私人開辦的民俗博物館,因忙于工作,一直沒有抽出時間前往參觀。
近日,去石阡縣采訪,縣委宣傳部的同行帶我參觀了這家私人民俗博物館,在滿足我好奇心的同時,石阡人對文化的尊崇更讓我感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震撼。
當(dāng)我們走到博物館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條狹窄的古街道。當(dāng)?shù)鼐用窠榻B,那里就是石阡縣城中的古城,我們要看的民俗博物館也在那條街上。
民俗博物館的主人叫楊秀勇,四十歲左右,石阡本地人。見到我們時穿一身青色土布衣服,看上去顯得很精明。同行的石阡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我們的去意后,他顯得有些激動,忙招呼我們進屋。博物館有一道古城墻圍著,在院壩的左角有個院子大門,兩扇紅色木門下面有幾步石臺階,門上面掛著兩個紅燈籠。
大門左邊墻上橫掛一塊不規(guī)則的小木牌,上寫“石阡民俗博物館”,實際上就是博物館的門牌,門牌下還有三塊小木塊,分別寫著:紅色記憶、石阡歲月、民俗往事。右邊墻上是一塊“古城大碗茶”的小牌子。
院內(nèi)有一棵橙子樹,石院壩、石街陽,正房全是古木結(jié)構(gòu),有四間屋子,看上去應(yīng)該有上百年歷史了,據(jù)介紹房子是清同治年間修的,原來叫“王家大院”,一看就知道是過去大富人家的房屋。
正房左邊兩大間屋子還有人住著,右邊兩大間就是我們要看的民俗博物館。右出頭邊上還有個小偏房,是楊秀勇的生活用房。
楊秀勇的民俗博物館有四間小陳列室,每間屋子四壁和中間都擺上各式各樣的古木柜子,柜子里面和桌面、房間四壁、頂上到處都罷放和掛著各種陳列物品,有清代的、民國的、現(xiàn)代的,有瓷囂、木囂、鐵囂、銅器、古書、古幣、古樂器等,共有上萬件古文化物件,大多是當(dāng)?shù)厝诉^去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用品。
由于房間面積不大,我們只能少部分人流動參觀,否則就會發(fā)生擁堵。
楊秀勇帶我們一邊參觀,一邊介紹陳列物件的來源、年代、功能等情況。參觀完陳列室,拍攝一些照片后,我才和他聊了起來。
楊秀勇原是中專學(xué)茶葉生產(chǎn)的,在縣茶葉公司做炒茶工。后由于公司生產(chǎn)經(jīng)營不景氣下了崗,就外出打工,到過廣東、福建等地,做過搬運工、保安,在咖啡廳唱過歌、做過主管。
幾年打工找了些錢,回到家鄉(xiāng)在縣城開起了游戲廳。后來還做過夜宵、開過花店,當(dāng)時生意很不錯。
據(jù)楊秀勇介紹,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參觀了石阡一個旅游古村寨陳列館,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陳列物件讓他對收藏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最先是收藏奇石,2014年楊秀勇還組織在石阡縣城萬壽宮搞過一次奇石展,引起社會的關(guān)注。后來又慢慢喜歡上了古文化物品,直到開辦自己的民俗博物館。
楊秀勇收藏古文化用品已有七八年時間,那時他經(jīng)常到鄉(xiāng)下四處收尋,幾乎跑遍了石阡的村村寨寨。
隨著收來的物件越來越多,自家住房已不夠用,楊秀勇就想到租房子,以每年9000元的租金,把現(xiàn)在的四間陳列室租了下來,建成了民俗博物館。
說起文化物件收藏中的歡喜事,最讓楊秀勇欣慰的是父母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楊秀勇把家里的積蓄用來收藏文化物品,家庭生活開始有了困難,妻子心里有很多怨言,但又看到他對收藏文物那么執(zhí)著,她自己也覺得收藏文化物品是一件好事,所以心疼之余也就同意了丈夫的選擇。
如今,妻子在石阡縣城一家網(wǎng)吧工作,月工資2000元左右,兒子在上學(xué),楊秀勇要照管他的博物館,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妻子支撐了。
楊秀勇除下鄉(xiāng)收尋文化古物件和整理陳列室外,每天上下班就去接送妻子和兒子,他說他想多回報一下家人對他“收藏事業(yè)”的支持和幫助。
有人關(guān)注博物館,是楊秀勇最高興的事。去年,石阡縣宣傳文化部門,知道他開設(shè)民俗博物館后,幫助他解決了房屋租金。有時,一些社會活動要租用他的陳列品,給他一定的租金,能緩解一下他的困難。社會的關(guān)注讓他更加堅定了堅持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當(dāng)問到今后還有什么想法,楊秀勇告訴記者,因為喜歡這個事業(yè),就要堅持把它做好。同時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媒體朋友多宣傳這個民俗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知道并參與進來,把民俗博物館做得越來越大,讓它更好地發(fā)揮應(yīng)有的展示功能和傳承價值。(文波)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魅力貴州 > 民間文化 |
-
無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