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福利免费视频99|国产碰碰人人a久久香蕉|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观看|日韩电影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色欲av无码久久蜜臀久久一区

民間文化 您的位置:首頁 > 魅力貴州 > 民間文化  
元慶花燈鄉(xiāng)味濃
貴州文化網 發(fā)表于:2022-01-18 11:58:11 來源:貴州文化網 作者:冉靜 點擊: 評論:0

 冉靜

在我國西南地區(qū)花燈藝術中,貴陽市修文縣六廣鎮(zhèn),這個素有“花燈之鄉(xiāng)”元慶花燈比較出名,花燈又稱跳花燈,?;?、花燈戲。這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集民俗、歌舞、雜技、紙扎藝術為一體,是一種民間祈福、求神的戲曲形式、起初,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戲,以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折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元慶花燈因內容和表演“接地氣”,而深受當?shù)厝藗兊南矏邸?/p>

一、元慶花燈演唱泥土味濃

貴州的花燈在全省流行頗廣,全省東、西、南、北、中,漢族聚居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有花燈,有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村寨,也興玩燈。通常人們把貴州花燈的分布叫四路花燈。各路花燈既有共性又具有個性,都始于人民的祭祀、歡慶、自娛自樂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間沃土,貼近生活,以載歌載舞,活潑清新,通俗易懂。說唱老百姓喜怒哀樂,講述老百姓愛聽的故事,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社會效果。其個性則是積各路花燈的唱腔,舞蹈以表演程式迴然各異,各具特色。

IMG_20220118_115223011.jpeg

“很多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陽春白雪,元慶花燈恰恰屬于下里巴人”,貴陽市修文縣黨史辦胡光胤主任向記者介紹說,元慶花燈表演內容源自于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尤其是發(fā)生在農村的趣事,“有濃郁的泥土味”。

六廣鎮(zhèn),是貴陽市修文縣的一個邊遠鄉(xiāng)鎮(zhèn),它雖沒有城市的繁華,卻有著獨特的人文生態(tài)景觀和厚重的民俗風情文化。六廣素有“花燈之鄉(xiāng)”的美譽,明代洪武年間引入,在修文漢族地區(qū)開始流傳,2007年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勤勞質樸的六廣人民,正在用花燈小曲將家鄉(xiāng)變化的印跡傳唱!

解放前,元慶村文化較高的人很少。文藝表演主要以花燈最為普遍。在家里以唱花燈調,也有人會哼一些小曲來消遣時光;在放牛割草打柴的坡上或在勞動的田地里,他們會唱著山歌(民歌)來取樂,薅包谷時唱起打鼓草來鼓勁。

花燈取材簡單,范圍廣泛;好學易懂,深受廣大群眾所喜愛,在本地流傳已久。一個人可以唱,幾個人坐在一起也可以唱。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消遣時光的好素料;特別是土地下放后,每年殺年豬和春節(jié)期間請客時。只要大家坐在一起喝酒,趁著酒性。兩個人站出來,一個扮唐二(武腳),另一個扮幺妹子(文腳)。用銻盆,銻鍋蓋敲起,都可以唱上半晚上。誰家結婚辦喜酒,誰家搬家進新房,哪個老人高壽祝賀。都少不了去找一個幺妹子來,大家敲鑼打鼓,唱呀、跳呀的熱鬧一番增添很多祥和的氣氛,一直延緩到現(xiàn)在。

IMG_20220118_115225203.jpeg

元慶村的花燈會組織,是在20世紀70年代前。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左右,燈會會首們組織花燈隊員,大家準備好燈油紙火錢??硜碇褡?,花成篾條,扎成燈。最早是用白紙來敷;后來用紅綢。燈有手燈、寶燈、白果燈、鼓形燈、排燈等。每種燈都是雙數(shù);每年燈都有十多頭二十照。排燈上要寫聯(lián)語。最早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后寫“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事實上,元慶花燈有一套完整的流程。玩燈的道具有鑼鼓、鈸、馬鑼子化裝衣服,帕子、扇子、蚊刷等。燈扎好后,就開始練燈。練到過年后。從大年初一玩到正月十五后,逢火甲子的頭一天在燈堂里大唱大跳一晚上,第二天找一個洞坑的地方,把燈全部燒掉叫罷燈。跳燈,一般分文角與武角,本地叫唐二、幺妹子。文角固定,一般兩個,在本村挑選男青年扮幺妹子,1960年前是賈汝方、燕羽;1960年后是左定全、黃本錄。武角不論,只要能走上兩調的都可以上去跳。

開財門,2、喝酒令,3、跑報, 4、說春,5、砍五方,6、耍流星, 7、參拜神, 8、跳燈開始,9、采茶。

IMG_20220118_115230338.png

 

二、花燈演唱傳承創(chuàng)新

追溯花燈這項民間流傳久遠的藝術形式,在修文六廣傳承和發(fā)揚光大的繼承人中,當?shù)乩习傩沼葹樽鸪缪嗯d云老人,對他執(zhí)著追求,矢志不渝的作為贊不絕口,口碑彌久恒馨,一直延續(xù)至今。

采風團的張錫濤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段花燈傳人燕興云的故事:燕興云爐火純青的杰出技藝是耍流星。這是花燈演出前的一場精彩表演,妙趣橫生,扣人心弦。在一根三幾米長的繩子兩端各系一個稱鉈(舊時木桿秤上的鐵鉈),耍流星者拿著繩子中段將兩端的稱鉈耍轉??谀畛~:先鋒來得早,財門打開了,一來開財門,二來進財寶。先鋒來了手藝高,手提金銅耍一遭。這是為了擴展跳花燈的場子,將稱鉈向四周摔去,逼退圍觀的人群。然后又向門頭上,向四個墻角摔,展示嫻熟的技藝。唱詞有的是編好的,有的是根據(jù)具體場景順口溜出的,風趣幽默,詼諧搞笑,活躍氛圍。“小小流星九個頭,十人看了九人愁,文官見了急下馬,武官看了皺眉頭。”

最后要上絕技了,大聲來一句:“墻上栽棵菜,看我手藝在不在!”然后將插在不遠處燃著的數(shù)支臘燭,一鉈一支,將燭頭上的火焰擊滅,燭身仍然立著不倒。手法精準,發(fā)鉈不虛,屢發(fā)屢中,無與倫比,堪稱一絕。

IMG_20220118_115234416.jpeg

燕興云老人的另一樁絕活是踩梁,但凡四里八鄉(xiāng)的這項活動,非他莫屬。過去農村多是修建純木榫卯結構的住房,將各排立柱順序排列拼好,稱為排扇。然后將分列的幾排按位置豎起來,用穿枋及檁條聯(lián)接成一整體,中堂兩端中柱頂上,則用一根兩端略小中間粗的特制大梁銜接。事先將一枚古錢硬幣鑲入大梁中心位置,又將一雙紅筷子及五色新布(象征衣食)用紅絲線綁好放在上面,然后用紅布蓋上固定。一切準備停當后,遵照測定的時辰安置,這稱為上梁。上梁這道程序的儀式非常隆重,分別由石木二匠的掌墨師承擔,由木工師傅主持發(fā)梁儀式。開始時,香紙明燭祭過天地,木工師傅用紅布包上的斧頭由左至右分別錘上三錘,口唱吉詞:左發(fā)三錘生貴子,右發(fā)三錘狀元郎。然后,由站在屋架上面的年輕健壯漢子,將繩子套著的大梁徐徐往上拉去。與此同時,石木兩位師傅分別從左右架著的樓梯上到與中柱等高的位置,待大梁拉到,便對準卡口校正安置。大梁安置平穩(wěn),便開始踩梁,石木兩位師傅分別從兩端對向踩到中間,熟練地在狹窄的梁上,兩相默契地交匯而過。如此往返數(shù)次,雖是險象迭生,卻能平安無事。驚艷之聲,此起彼伏。伴著唱詞,不絕于耳。

你上東來我上西,子子孫孫穿朝衣。梁到半空中,子子孫孫在朝中。前搭狀元府,后搭宰相門。金口對金梁,金銀堆滿倉。邊踩邊唱,聲音宏亮。朗朗上口,悅耳動聽,意義深遠。振奮人心。然后是撒高梁粑,將滿籮筐切成顆粒狀的糯米粑,站在大梁上大把大把的往下撒。

     前來慶賀的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張開雙手接的接,撿的撿,一片歡聲笑語,樂不可支的場面,平添許多喜慶祥和氣氛,為鄉(xiāng)親們營造出莫大的幸??鞓?。

不少元慶花燈的觀眾對記者說,元慶花燈還得老師傅出馬,一些年輕人跳起來感覺還不協(xié)調,甚至很別扭。

由于演出收入不理想和受到來自電視,電影網絡等文化休閑方式的沖擊,元慶花燈一度不景氣。如今隨著鄉(xiāng)村旅游日漸興盛元慶花燈表演正逐步恢復生氣。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元慶花燈逢大型節(jié)假日或活動都會表演,雖然知名度提高了,卻很少能結合時代新變化,出有創(chuàng)意的新作品。

一位作為元慶花燈傳承人坦言,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在有生之年培養(yǎng)更多的傳人,創(chuàng)造一批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三 非遺技藝與時俱進

花燈戲在元慶傳承歷史悠久,現(xiàn)存花燈動作曲調相當豐富。胡光胤主任說元慶花燈在唱腔上保存100多種調門在表演曲目上有三國,楊家將等歷史故事,也有新創(chuàng)緊貼生活中的花燈小戲。演唱曲調大多固定,詞可以新填。隨著當?shù)芈糜螛I(yè)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日益豐富,元慶花燈與時俱進,唱詞可以融入生態(tài),環(huán)保、文化等新鮮內容,只要創(chuàng)意對了,老調新唱也有生命力。

IMG_20220118_115239543.jpeg

多位元慶花燈表演藝人稱,現(xiàn)在花燈表演者地位收入等各方面也都有所提高,不少年輕人也愿加入其中,但還需長時間磨礪。

作為花燈之鄉(xiāng),元慶花燈是一個地方性文化樣式,存活當?shù)鬲氂械纳鐣Y構和文化模式之中,曾與當?shù)厝藗兩蠲懿豢煞?。因此,元慶花燈最終傳承者應該還是當?shù)孛癖?、政府及相關社會機構只能起推動和促進作用,“應讓民眾成為花燈傳承主體。”

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民俗同時,應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揚棄后再創(chuàng)新,讓其與社會需求真正接軌。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建議具有突出民俗特征的地區(qū),可以嘗試將特殊民間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打造可供游客體驗又能留住游客身心的旅游產業(yè)鏈,以看得見的經濟效益推動無形的文化傳承。

責編:李茹

貴州文化網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貴州文化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業(yè)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果侵犯貴處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本站出處寫“貴州文化網”的所有內容(文字、圖片、視頻等)均受版權保護,轉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內容首頁 > 魅力貴州 > 民間文化
>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版權聲明 |人員查驗 | 留言反饋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貴州文化網版權所有

主辦:貴州文化網融媒體中心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投稿郵箱:207656212@qq.com 商務合作QQ:40179119 電話: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微信同號)

黔ICP備12003314號-2 備案標識貴公網安備52050202001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