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帆風(fēng)順,有的人苦盡甘來,鐘聲佩就是初步體味到苦盡甘來的一名繡娘。2018年11月12日,筆者走進黎平縣翹街民族刺繡服裝廠,見到鐘聲佩正在加班加點趕制民族服裝。快要過侗年了,民族服飾需求量很大。
鐘聲佩給人的印象是語言輕快,動作麻利,熱情好客。對于刺繡,她說:“我一輩子喜歡刺繡,除了坐月子的那兩個月不繡,其余時間我都在繡,可以說是如癡如醉。”
聊起刺繡和制作服飾的經(jīng)歷,鐘聲佩告訴記者,她家有8個兄弟姊妹,每到年邊,為了讓他們穿上新衣,她的媽媽就會趕制布衣,常常是半夜起來制作衣服,因此他們兄弟姐妹每年都有新衣穿。
小時候的鐘聲佩見到母親常常半夜起來做衣服,很納悶:“媽媽為啥不在白天做刺繡呢?”
母親告訴她:“你們那么多兄弟姐妹,要是不半夜起來做衣服,你們怎么會有新衣服穿?”
小時候條件艱苦,鐘聲佩很小就不讀書了。為改善家庭條件,她小小年紀就思考著怎樣謀生。她說:“我就認為要學(xué)點技術(shù),以后才能生活,于是就決定學(xué)繡花。”
早年,鐘聲佩的父親常年在外教書,她和母親就去燒炭賣補貼家用,一邊燒炭,一邊繡花。
除了幫忙燒炭守窯,鐘聲佩也經(jīng)常放牛。放牛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在玩,她卻在繡花。
除了繡花她還試著制作衣服,琢磨久了,漸漸摸到了其中的門道。
有一年,巖洞村的一位老人拿著布給鐘聲佩,請她制作褲子。老人說:“我拿布給你做,沒做好也不要你賠,做壞了也不要你賠,你大膽地去做。”
花了5天時間,鐘聲佩做出了第一條褲子,交到老人手里。老人一試,尺寸大小都挺合適。此后,鐘聲佩會做衣服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少人上門來找她制作衣服褲子。
鐘聲佩12歲時,年紀雖還小,但個子長得快,已經(jīng)有了大人的模樣,家里沒有勞動力,就讓她去馬鞍山修水庫,有一次由于操作不當,她推車從50米高的壩上掉了下去。“腳摔斷了,但當時家庭情況不好,實在痛得熬不過去了,才請假去治療,因此落下了殘疾。腳受傷的那些日子,我也沒閑著,更加看重刺繡的這項謀生技能,沒日沒夜地學(xué),刺繡技術(shù)就是在那時候打牢了基礎(chǔ)。”等鄉(xiāng)村醫(yī)生用草藥把她的腿包好了,她又回到水庫上繼續(xù)干活。
修水庫是男人干的重活,12歲的她不僅咬著牙堅持了下來,還回到家里做衣服。一個人,兩份事,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三年下來,靠著幫別人做衣服和自己掙工分的積蓄,她存得了80元錢。她用這80元錢買了一臺縫紉機。靠著這臺縫紉機,她一連幫人做了6條褲子,來拿褲子的人都覺得合身。
一傳十,十傳百。來請她做衣服的人更多了。有些人家雖然離得遠,但都情愿走遠路來請她做。鐘聲佩手腳麻利,兩天就能做出一條褲子,做得又快又好。
作者:王道東、楊光洪、康莉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非遺文化 > 傳承人物 |
-
無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