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福利免费视频99|国产碰碰人人a久久香蕉|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观看|日韩电影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色欲av无码久久蜜臀久久一区

傳承人物 您的位置:首頁 > 非遺文化 > 傳承人物  
點銀成花 鍛制華美——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邰引巖
貴州文化網 發(fā)表于:2021-10-01 23:24:19 來源:貴州文化網 作者:王道東、楊光洪、康莉 點擊: 評論:0

 “銀花簪,兩天可以做一個,每個600元。銀項圈,每個需要4000元,最快要一個星期才可以制成。”2018年6月29日,筆者走進劍河縣革東老街的銀飾店,只見滿柜的銀飾商品,綻放光芒,格外耀眼。銀飾店主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邰引巖與筆者聊開了:“柜臺上的,有的已經是成品,有的只是半成品,所有產品價值總計50余萬元。”



搞銀飾加工,總繞不開“銷路”這個問題,這么多銀飾賣得了嗎?

邰引巖說:“劍河縣苗族老百姓有一個習俗,跳舞、唱歌、走客、出嫁,都得盛裝。不然,會被當?shù)厝饲撇黄?。因此銀飾不愁賣,銷路很好,每逢春節(jié),在外打工的人回來,都來采購,供不應求。”

銀飾不愁銷路,還有另一個原因。邰引巖給筆者介紹:“由于原材料價格下降,現(xiàn)在的銀飾,價格便宜了,一套只賣4萬元,要擱在以前,每套起碼得10萬元。”

銀飾暢銷,生意紅火,讓邰引巖喜上眉梢。對他而言,現(xiàn)在的情景,可謂守得云開見月明,很不容易,想起從事這個行當?shù)倪^往,他十分感慨。

“年輕時,我讀書不在行,就喜歡‘搖馬郎’。我的父親是個銀匠,我跟在他身邊,耳濡目染,慢慢地繼承了他的手藝。開始3年是當學徒,沒有收入,后來我堅持下來,練就了過硬本領。”邰引巖說。

光手藝好可不行,做出來的銀飾,得找市場銷出去,才能掙到飯吃。為了把銀飾賣出去,邰引巖沒少下功夫,每每走鄉(xiāng)串寨去叫賣。

1983年,正逢除夕,他跑到施秉縣平茶村賣銀飾。就是在那里,他遇見了現(xiàn)在的妻子。銀飾就如一個“媒婆”,牽線搭橋,讓他收獲了愛情。

成家后,邰引巖繼承了父業(yè)。不過他覺得待在大山里,終究沒什么出路。于是在2002年,他不顧家人反對,從大山里跳了出來,在革東鎮(zhèn)租了個鋪子,開了個小作坊,專門從事民族銀飾加工。剛開始,作坊生意并不景氣,但憑著他精湛的技藝和熱情的服務,局面日益打開,把銀飾加工生意做得越來越大。

“我非常熱愛這份事業(yè),雖然有時打制一件銀飾需要花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很辛苦。但是一旦完成,看著它時,我會感覺到很快樂。”邰引巖說。

眼看光景日益向好,邰引巖琢磨著把手藝傳下去。他狠下決心,打破了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矩,將技藝傳給了自己的女兒邰美引。19歲的邰美引在劍河民中讀書,平常忙的時候,也來搭把手,幫助鍛制手鐲、編花簪。

“父親對銀飾制造十分著迷,看到別人畫的鳥和鳳漂亮,就拿來編織銀飾,他善于不斷總結,也就編得越來越好。”邰美引說。

“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特別能堅持。現(xiàn)在我們這些小青年,坐兩三個小時,根本坐不住,他卻能日復一日,不知疲倦地守著這門手藝,很不容易。”26歲的邰永引是邰引巖的兒子,對于父親,邰永引充滿敬意。

憑著過硬手藝,兼具智慧頭腦,邰引巖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人富了不算富,眾人富了才美好。2008年,邰引巖投資90多萬元,在劍河縣城革東老街,開起了劍河縣第一家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微企業(yè)。2015年他的企業(yè)被列為州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銀飾需求很大,每年年底,店里生意相當好,逢上趕場天,來要貨的人很多,每天銷售額有七八萬元,特別是從廣東打工回來的人,個個搶著要。”邰引巖說,“面對這么大的需求,單憑我一個人,能力終歸有限。”

因此,邰引巖收了6個徒弟。龍?zhí)毂>褪瞧渲兄?,已跟邰引巖學藝3年。

“師傅是無私傳授,教給我們的都是真招實技。手鐲、銀花,我已經都會做了。按理來說,像我這樣的學徒,跟著師傅,本來是沒有工資的,我不僅有工資,工資還不少,每月能領到30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強。”龍?zhí)毂Uf。

為了將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下去,更為了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邰引巖接受劍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安排,把60多名學徒帶在身邊,傾囊相授。

邰引巖說:“有的徒弟來學的時候還有顧慮,擔心學了以后沒有用武之地。我就跟他們說,可以直接跟我做,領取計件工資,做得好工資就高,每個月能領到3000元到4000元,更好的每月可拿到5000元。只要吃得苦,不怕學不到技術,不怕沒錢賺,只要有人愿意來學,我就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下去”。


作者:王道東、楊光洪、康莉

來源: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黔東南州非遺中心

貴州文化網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貴州文化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業(yè)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果侵犯貴處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本站出處寫“貴州文化網”的所有內容(文字、圖片、視頻等)均受版權保護,轉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內容首頁 > 非遺文化 > 傳承人物
>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版權聲明 |人員查驗 | 留言反饋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貴州文化網版權所有

主辦:貴州文化網融媒體中心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投稿郵箱:207656212@qq.com 商務合作QQ:40179119 電話: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微信同號)

黔ICP備12003314號-2 備案標識貴公網安備52050202001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