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嘛,都想穿漂亮的新衣服。小時候,想要有新衣服穿,就必須得自己繡,有錢也買不到。”2018年6月25日,筆者一行來到劍河縣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苗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王亨石家。一見面,王亨石就與筆者聊起了自己學做錫繡的初衷。
苗族錫繡,是在傳統(tǒng)家織布上使用金屬錫為繡線的刺繡品。存在于我州劍河縣境內(nèi)的部分苗寨,相傳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因其制作工藝獨特而精巧,在全國豐富多彩的刺繡工藝中獨樹一幟。
愛美之心人人有之。王亨石,一個在苗寨長大的女孩,從夢想有一件漂亮的新衣,到成長為錫繡工藝的傳承人,這條傳承之路她已堅守了三十年。
“媽媽織布,我開始學著繡,一針一線,反復(fù)練習。從紡線、織布、染色、刺繡,到最終完成一件衣服,需要兩年的時間。”回憶起7歲那年第一次接觸錫繡,王亨石記憶猶新。
在王亨石的老家白路村,有一手錫繡的好手藝,是衡量一個姑娘是否優(yōu)秀的重要標準之一。
“上學之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和寨子里的姐妹們圍坐在一起做錫繡,大家邊繡邊成長,是特別單純美好的一種生活。”兒時苗寨里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生活,讓王亨石沉下心來練就了精湛的錫繡技藝,也讓她與錫繡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劍河縣2009“多彩貴州”旅游商品設(shè)計大賽一等獎;
全州第二屆“百家繡娘”評選一等獎;
全州第一批“名繡娘”……
在王亨石的家中,各式各樣的獲獎證書與精美的錫繡作品擺放在一起,成了家中別致的裝飾品。
“錫繡做起來費時費力,現(xiàn)在穿錫繡服飾的人也很少了,繡好的作品,還有可能賣不出去、賣不上價錢。所以,現(xiàn)在學錫繡的人越來越少了。”面對自己獲得的榮譽,王亨石并不驚喜,她最擔心的是隨著當?shù)厝舜┲晳T的改變,錫繡技藝會慢慢失傳。
然而,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獨有的東西必然有其獨特的魅力。
“幾年前,一個旅游團隊來到劍河,我把錫繡作品拿到酒店去展示,一天的時間就把作品賣完了,賺了一萬多元。”而今,興旺的劍河旅游市場,讓王亨石看到了錫繡工藝品的良好商機,重樹起傳承錫繡技藝的信心。
2013年,王亨石成立了劍河縣苗族錫繡文化傳承工作坊,招收繡娘,制作錫繡工藝品,逐步打開了市場。
今年3月,杭州九喆電子商務(wù)有限公司的代表,拿著價值一萬多元的訂單找到王亨石,要求一個月做出三十張繡片。
時間緊,任務(wù)重。
“雖然錫繡工序繁雜,一天只能繡一點點。但我們的作品必須保證質(zhì)量,讓客戶滿意。”拿到訂單,王亨石第一時間召集了十幾名繡娘,以比平時價格更高的工費將任務(wù)分發(fā)給她們,限定時間完成。
承接這批訂單,王亨石自己并沒有賺多少錢,但她卻感到很寬慰:“市場太難得,商機不可失。讓跟我一樣熱愛錫繡的姐妹們能夠有錢賺,讓她們把錫繡技藝傳承下來,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現(xiàn)在要做的事,就是把錫繡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劍河錫繡的存在。”王亨石告訴筆者,只要有錫繡技藝的展示邀請,她都會參加。這些年,全國各地跑了不少地方,看到有很多人對錫繡感興趣,她心里樂開了花,覺得自己沒有白忙活。
除了參加各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技藝展示活動,王亨石還經(jīng)常受邀到各類學校進行錫繡制作技藝授課。
“我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人,還能跟大學的教授們一起給學生講課,真的想都不敢想。”剛一開始,王亨石還在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講不好課而擔心。后來,通過精心準備好每一次課件,把自己對錫繡的理解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也讓她適應(yīng)了老師的身份。
“在課堂里講課,講我最熟悉的錫繡,這也是一種傳承的方式,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我義不容辭。”日前,王亨石便受邀將到貴州民族大學2018貴州少數(shù)民族服飾技藝與設(shè)計培訓班講課。
近年來,劍河縣加強與全國高校的合作交流,成為北京工業(yè)大學等高校藝術(shù)設(shè)計學院的實習基地,通過劍河錫繡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讓王亨石等傳承人給在校學生授課,為學生們的專業(yè)學習提供指導。
年輕人的加入,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注入了新鮮活力。
從愛穿新衣服的小女孩,到帶領(lǐng)姐妹們通過錫繡生產(chǎn)增收致富的老板,再到傳授錫繡技藝的專家。各種角色在王亨石身上不斷轉(zhuǎn)換,但她看得最重的還是苗族服飾傳承人的身份。
在王亨石的心中,世間美麗的服飾千千萬,自己用心用情制作的錫繡盛裝永遠是她的最愛。
作者:康莉、王道東、楊光洪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非遺文化 > 傳承人物 |
-
無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