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境征途,山巒相見。貴州多山,125.8萬座山世代庇護著它的子民,若問“山里人為什么要住在山里”,余秋雨這句“以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可折射一個答案。苗族是貴州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上古神話中以熊貓為坐騎的蚩尤是他們尊奉的始祖,《貴州省志·民族志》將苗族作為第一篇章節(jié)。歷史上,由于戰(zhàn)爭、政治、經濟等原因,苗族祖先曾經歷過幾次大幅度、遠距離、長時期的遷徙,形成了多個支系,散居世界各地,而近半數(shù)選擇了貴州。
1982年,通往西江的長途汽車一天只有一班。(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逐夢70年 多彩貴州路》)
貴州高原山巒疊嶂,氣候宜人,資源豐富,這片安寧祥和的兵家不爭之地正是理想的安居之所。“幾千年來摸爬滾打,生生死死往前走,終于走到了這個美麗的終點”(余秋雨),西江苗族的祖先——苗族西氏支系,經歷無數(shù)次遷徙后,選擇了雷公山麓依山傍水的避世隱居,經過上千年的時光蘊養(yǎng),與大自然達成了一種無言的和諧默契,鳳凰涅槃般締造出了獨特璀璨的民族文化,才成就了如今中國最大、世界無雙的天下第一大苗寨。
20世紀80年代的西江千戶苗寨。(來源:《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地理志》)
西江千戶苗寨坐落于黔東南州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麓的一個河谷緩坡地帶,由10余個村寨連片組成,四周群山環(huán)繞,梯田依山而上,白水河穿寨而過,共有居民1400多戶,6000余人。雷公山是苗嶺山脈的主峰,貴州名山之一,苗語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民間傳說“山有連天之高,是雷電之源”,《黔記》《苗疆見聞錄》《古州雜記》等文獻史料均有相關記載,民國《貴州通志·古跡志》:“雷公山深在苗疆,為臺拱、清江、丹江、麻哈、凱里、古州、八寨交界之地,綿亙二、三百里……自辛亥以來,未嘗有車轍馬跡涉其境者”。據(jù)《貴州省志·地理志》記載,西江過去交通閉塞,直到1979年才通車。有幸生在偉大時代的我們,現(xiàn)在可以快速便捷抵達這塊山中秘境,不過要進入西江千戶苗寨,先要感受一道熱情洋溢的敬酒儀式,“高山流水”便是最隆重的敬酒禮儀,苗族姑娘們手持酒碗排列站立,酒水從高處順碗而下,形成層層疊疊的“酒瀑布”,頗為壯觀。當問起她們的祖先是誰,姑娘們回答:“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高山流水”敬酒禮儀。(來源:西江千戶苗寨官網(wǎng))
若想從古籍舊志中尋找西江千戶苗寨“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歷史塵埃,需要換個關鍵詞。西江一名系苗語譯音,過去稱“雞講”“仙祥”“仙疆”等,清末易名西江(一說民國初易名),苗語意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地,也有苗族西氏支系向賞氏支系討要來的居住地之意。清朝初期,今西江及黔東南州部分地區(qū)尚未納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轄之下,屬于“生苗”聚居區(qū)的“化外之地”。雍正四年(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奏請“西南改流”,要從根本上解決西南地區(qū)長期土流分治的狀況,對貴州的“改土歸流”開辟“苗疆”,今黔東南一帶“生苗”地區(qū)是開辟的重點,清廷先后設置了都江廳(今三都)、丹江廳(今雷山)、八寨廳(今丹寨)、古州廳(今榕江)、清江廳(今劍河)、臺拱廳(今臺江),合成“苗疆六廳”(即“新疆六廳”)。
丹江衛(wèi)轄區(qū)圖。(來自《雷山縣志》)
丹江廳下轄丹江衛(wèi)和凱里衛(wèi),今西江即屬丹江衛(wèi)。此歷史背景下的西江不僅被記錄在志書中,還出現(xiàn)在貴州知名文化地標建筑——甲秀樓長聯(lián)上,貴陽甲秀樓長聯(lián)被列為“全國三大名聯(lián)”之一,共有174字(原始長聯(lián)共206字),勾勒了貴州自秦至清代的歷史滄桑。
有學者稱苗族是苦難深重而又不屈的民族,歷經長途遷徙、改土歸流、黔東事變等變故。翻開新志書,也翻開了西江苗族全新的歷史,改革開放后,西江全方位發(fā)展,特別是開始發(fā)展旅游業(yè),1982年,被貴州省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景點。2008年,西江千戶苗寨正式進行旅游開發(fā),經過10余年的開發(fā)建設,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收益成為村民最主要的收益來源,對雷山縣、黔東南州、貴州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區(qū)域帶動作用,“西江模式”被列為“貴州改革開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
西江千戶苗寨。(來源:西江千戶苗寨官網(wǎng))
如今走進西江千戶苗寨,歷史的苦難與哀傷早已遠去,在群山的庇護下,建筑、服飾、節(jié)日、習俗、歌舞、樂器、工藝仍承襲著遠古的遺風,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有多項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江千戶苗寨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廣博繁富的民族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的絕美交織,在苗嶺深處綻放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美鄉(xiāng)村的幸福模樣。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西江千戶苗寨!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