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校內(nèi)有一條“赤水河”,赤水河畔有一座遷校碑。想要知道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本期“讀方志 行貴州”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赤水河畔。
1944年11月25日,貴陽市護國路135號的王伯群公館內(nèi)召開了第49次校務會議,就當時的抗戰(zhàn)形勢做出了大夏大學疏散至赤水的決議。時任副校長歐元懷回憶道:11月下旬,敵人窺黔南,貴陽震動先生仍作遠大之決定,將大夏大學三遷于黔川邊境之赤水。赤水又水道通重慶,可沿大江東下,三次遷校是兼為復員時之準備的。
王伯群公館舊影。
星夜呈報,爭取疏建費;四處發(fā)函,尋求八方支援。今存于《王伯群與大夏大學》《赤水文史》中的一份份電報函件,記錄了王伯群在最后歲月中為大夏大學唱響的生命挽歌。
歷時3個月,大夏大學師生與圖書儀器全部安全抵達赤水,得到了當?shù)剜l(xiāng)紳和教育界的歡迎。1945年春,在赤水各界人士的熱心支持下,大夏大學以文昌宮為校本部,同時借省立赤水中學、私立博文中學、縣立赤水女中等部分校舍正式復課, 直到1946年遷離。臨別前,由中文系教授陳湛銓撰寫的《大夏大學遷校紀念碑碑文》立于赤水校本部,記錄下了這段西遷歷史。
赤水遷校紀念碑。
自1937年底入黔到1946年10月返回上海,大夏大學在貴州辦學近9年,得到長足發(fā)展。遷來時300師生,離開時有1800師生,在貴州畢業(yè)學生共計1576人。
1947年,大夏大學為紀念在貴州辦學歷史,將校內(nèi)麗娃河支河改稱“赤水河”,在河上修建赤水橋和貴陽橋。
1951年10月16日,華東師大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
1951年,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主要基礎華東師范大學成立,是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范大學。
百年歲月,弦歌不輟,華東師范大學與貴州始終保持深厚友誼。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在校內(nèi)重鐫大夏大學遷校碑,2023年,赤水市政府向華東師范大學贈送赤水丹霞石,上題寫“赤水橋”名。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歷史考古 > 貴州史話 |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