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邊稀疏的槍聲還不時響起。軍團長羅炳輝與政委何長工,渾身帶著戰(zhàn)火的硝煙,佇立于高聳的巖頭,陽光下倆人宛如一尊銅塑像。望著全軍團最后一名戰(zhàn)士艱難地登上梯子巖,再俯瞰梯子巖下的貓場,這個激戰(zhàn)了八小時的地方,這個每一個角落都躺下了紅軍戰(zhàn)士們軀體,這個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紅軍指戰(zhàn)員鮮血之地,眺望中淚水浸滿了眼眶。布置完了警戒哨后,倆人才含著淚,心情沉重地向巖下走去……
1935年3月,中革軍委定主力南渡烏江,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為此,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賦予了九軍團單獨行軍和作戰(zhàn)的特殊任務——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
紅九軍團在中央紅軍長征轉戰(zhàn)貴州期間,單獨行軍幾千里,在主力側翼牽制追敵,獨立活動、戰(zhàn)斗在黔北、黔西北地區(qū),迷惑與牽制敵軍,掩護主力突破重圍北上。他們在黔西北部地區(qū)的行動,曾被毛澤東稱贊為“像流水和疾風一樣迅速地移動其位置。經常采取巧妙的辦法,去欺騙引誘和迷惑敵人”。中革軍委也曾授予九軍團“戰(zhàn)略輕騎兵”光榮稱號。
3月31日,中革軍委致電九軍團:主力即將渡江完畢,現發(fā)現敵吳奇?zhèn)ァ⒅軠喸v隊已由西南沿鴨池河地區(qū)北上,向我渡河點迫近。九軍團應星夜兼程,于第三天8時趕到沙土,尾隨主力過江。接到指示后,九軍團即迅速向烏江北岸挺進,準備搶渡烏江。但是,在向烏江北岸挺進的途中路途較遠,再加在遇上暴雨山道難行。故當九軍團穿過敵人空隙,趕到中革軍委指定的沙土時,已超過期限6小時。此時,偵察員報告,敵軍吳奇?zhèn)?、周渾元縱隊正迎面趕來,其先頭部隊已距沙土不遠,后面黔軍亦緊追不舍。更為緊急的是派往渡口進行聯系的人員回報:由于期限已過,加上敵情緊張,在烏江南岸負責看守浮橋的干部團已將橋破壞了。這樣,紅九軍團就被隔在烏江北岸,且有可能遭到敵軍的前后夾擊的危險。由于敵情變化太快,紅九軍團還未來得及進行架線發(fā)報,與中革軍委一時無法聯絡。
危急關頭容不得猶豫。羅炳輝、何長工等領導決定立決定沿來路先向東北返回10公里,然后再轉向西北,以擺脫敵軍。
4月3日傍晚,部隊到達打鼓新場的老木孔。偵察部隊報告,國民黨黔軍3個團(后查明是7個團)正準備通過老木孔向西南方向追擊紅軍。紅九軍團遂將部隊移至老木孔以南10多公里處隱蔽設伏,決心殲其一部,以爭取主動。當天夜里,朱德致電羅炳輝、何長工:“九軍團目前基本任務是再選有利時機南渡烏江,配合我主力向貴陽以東行動”;“如迫不能南渡時,則隱蔽沙土地域活動待機”。九軍團當時緊急撤離的決定,竟然與軍委意見高度一致。
4月4日,掩蔽伏擊的九軍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正在行進中的黔軍發(fā)起猛攻,一舉擊潰黔軍7個團,俘敵副團長以下1800多人,繳獲步槍1000多支。這一戰(zhàn)斗,是九軍團單獨行動中轉危為安的關鍵一仗。它不僅粉碎了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的企圖,而且使部隊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擺脫了險境。在戰(zhàn)斗結束的當晚,紅九軍團即離開老木孔,沿鴨溪至金沙路線折回黔西北。
4月5日,紅九軍團偵察連換上從戰(zhàn)斗中繳獲的國民黨軍服裝,一槍未開即干凈利落地解決了長巖鎮(zhèn)一個民團中隊。次日,紅九軍團又在瓢兒井殲滅國民黨守軍約500人,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藥。隨后,部隊進行了短期休整,招收了新兵300多人,籌款3000余元,制作了800多套單衣,補充了一批軍用物資。
中央紅軍渡過烏江后,以佯攻貴陽(當時,蔣介石正在此督戰(zhàn))之勢,調動滇軍入黔“救駕”,然后挺進云南,直逼昆明,繼而北渡金沙江。九軍團則需從大方進水城追趕主力。因而在瓢井休整三天后,九軍團幾經輾轉,15日經楓竹壩、箐篼牛場(現名牛集),于下午4時左右到達貓場。
貓場位于大方縣西部52公里處,為大定縣西區(qū)。小鎮(zhèn)街道由東北向西南走向,街道入口東北面是官家大山。大山在鎮(zhèn)子南面聳立,一面向南、一面向西南,俯瞰整個貓場。西南面地勢由高到低是管家梁子、大營上、賴石溝、干河床。河床東北面是兩座石巖,一名發(fā)窩巖、一名尖尖巖。
貓場南面,烏江支流瓜仲河水深湍急,將貓場向東和向南的路完全阻絕,幸有大自然的杰作天生橋凌空飛架,可到瓜仲河對岸,經河床附近的韓家寨及梯子巖可達小街。清初時,吳三桂大軍便是經水西宣慰使安坤派人為向導,從此處繞道畢節(jié)七星關,攻克明將白文選糧道而獲勝。
小鎮(zhèn)對面(西南面)就是梯子巖。梯子巖是道光年間當地土目安紹德及其先輩主持修建的,其石級寬約1至1.5米,在懸崖峭壁之間鑿開,呈之字拐盤旋而上,可以通行馬馱子,是昔日大定通往其屬地大兔場(今納雍縣城)的要道。貓場鎮(zhèn)獨特的地形,易攻難守。若敵人占領三面高地,再派少量軍隊堵住梯子巖與天生橋,則縱有千軍萬馬也萬難以突圍。
就是在這群山圍困的小鎮(zhèn)上,在血與火的背景中,歷史留下了不該忘記的悲壯一幕,共和國鮮紅的旗幟也曾在這里浸染——
九軍團來到貓場后,軍團領導勘察了周圍的地形,感到在這里宿營很不安全,但看到戰(zhàn)士們因長途奔走而饑餓疲憊,且各連隊炊事班都已經開始生火做飯了,于是決定在這里暫短宿營,第二天凌晨出發(fā)。為加強警備,軍團在以往由一個排放哨的基礎上,加強為由后衛(wèi)八團一個連放哨警戒。
九軍團在貓場街口的財神廟、街上、街口另一頭的以列小學、韋家寨等處駐扎下來,司令部駐在街上的商會院落里。
敵情悄然而至。逃避在山林中的貓場土匪頭子陳志廉、陳全生以及坡腳地主武裝首領汪筱恒等,窺視到紅軍聲勢甚大,不敢輕舉妄動。在得悉牛場駐扎有黔軍劉鶴鳴部后消息后,便與其聯系,策劃偷襲紅軍。經過精心策劃,劉鶴鳴團與當地地主、土匪武裝會合后,將部隊分為三部、從三路進攻紅軍:一路由陳全生部帶路經滑石板沿坡腳到貓場的大路側攻;一路部由陳志廉配合帶路,由松林坡上官家大山直壓貓場街口,擔任主攻任務;一路由汪小恒部帶路,下七家橋,抵劉家丫口截斷紅軍向東南方向(天生橋方向)的退路。
次日凌晨,不知危險陰險地逼近的九軍團,已經開始做飯,準備離開貓場。敵人趁紅軍警戒連撤回準備出發(fā)之機,隨即占領了官家大山及右側高地,并架設好輕重機槍,敵二營及陳志廉隊伍由官家大山 向貓場街口發(fā)起沖擊。密集的火力突然而至,在敵人的突然進攻下,九軍團自發(fā)地對攻擊之敵發(fā)起反沖鋒。但由于高地已被敵占領,而且輕、重機槍構成了強大的火力網,紅軍屢次沖鋒,均有較大犧牲與負傷了,搶占高地有效反擊。
此時,側攻之敵配合正面進攻,在東南面搶占了白龍廟,對街口、財神廟發(fā)起攻擊。一時間紅軍幾面受敵,情況十分危急。羅炳輝軍團長聆聽了一下槍聲,急令后勤、輜重、電臺、政工部門、直屬機關及幾十個馬馱子,由因腿負傷,行動不便的軍團政委何長工同志率領,搶先向梯子巖方向撤走。同時命令各團交替掩護,邊打邊退,向梯子巖方向撤離。激戰(zhàn)中因不熟地形,七團誤退到賴石溝。溝里全是大樹林,阻礙了行動。敵人緊跟著從高處壓下來,側面敵人也發(fā)起攻擊,給七團造成較大傷亡。少數部隊沖出密林后,又誤向天生橋方向撤退,又遭敵人抄襲部隊襲擊,一時間紅軍戰(zhàn)士紛紛倒下。七團團長洪玉良同志帶的一個排被打散后,他只得帶領身邊和幾個戰(zhàn)士,向槍聲密集的地方追進,終于找到了主力。但滯留后面的十六連,在邊抵抗邊撤退的激戰(zhàn)中,上百人的連隊慘遭損失,只剩下了二十幾個人。戰(zhàn)斗中連指導員李世彪右腳掌被打穿,通訊員過去背他,不幸中彈也犧牲了,眼看敵人漸漸逼近,李世彪將公文包遞給司號員,在指導員的嚴令下,司號員才含淚撤下后,李世彪又中彈倒在了地上……
隊伍邊戰(zhàn)邊集結到梯子巖下,因馬馱上石梯較慢,尾追的三股敵人合為一股,以強大的火力與眾多人數,對紅軍實施追擊,氣焰十分猖狂。此時,尚在韓家寨執(zhí)行狙擊任務的九團,團長劉華香、副團長李松、政委姜啟化均負傷,部隊已難支撐戰(zhàn)斗。羅炳輝咬著牙派出了平時舍不得動用的教導隊投入戰(zhàn)斗。富于戰(zhàn)斗經驗的教導隊,在隊長彭上坤和政委黃勝明的帶領下,展開猛烈的反沖鋒,將敵人壓回去。戰(zhàn)斗呈膠著狀的緊急關頭,偵察連爬上了梯子巖巖頂,火速架上機槍向敵人開火了,有力地阻止了敵人的圍攻,有效地掩護了教導團和各團陸續(xù)向梯子巖上撤退。敵人鑒于紅軍已在巖頂架設了機槍,在居高臨下的打擊下,不敢直接向梯子巖正面靠近。到下午兩點左右,全軍終于全部通過梯子巖,繼續(xù)向納雍方向轉移。
這是一場慘烈的戰(zhàn)斗。九軍團傷亡400多人。戰(zhàn)斗結束后,整個貓場街上及周邊,到處是敵我雙方橫七豎八的尸體,到處是鮮血。在打掃戰(zhàn)場時,慘無人道的地主武裝,將紅軍戰(zhàn)士的尸體、來不及搶救走的傷員,粗暴地拖甩到財神廟場壩上集中。當夜在傾盆大雨中,傷員的呻呤穿透大雨,使街上人聽起來驚心動魄。雨水伴著血水,染紅了河流。第二天又是陽光暴曬……五天后,那逐漸低微的呻吟聲,才徹底地沒有了聲息。
激戰(zhàn)后的九軍團過了梯子巖,然后沿著小路往前,過手扒巖,抵達槍桿巖苗寨。槍桿巖坐落在納雍縣化作鄉(xiāng)村,這里四面壞山,前為連綿起伏的手扒巖,右靠五指峰林,北有鼓家洞、總溪河、九洞天溶洞、梯子巖。
槍桿巖的得名,歷來有兩種版本。一是因這里有一座獨立石筍峰,猶如一柱擎天。筍狀石峰高約百余米,人稱一柱擎天。據說,石峰原本無名,解放前居住在此的汪姓人家出了幾個使槍能百步穿楊的漢子,他們認為,之所以能夠百步穿楊,就在于拔地而起的石峰給了他們靈氣,因此把石峰稱為“槍桿巖”。
另一說法是九軍團到達這里后,當地一位綠林武裝首領宋老跛,仰慕紅軍威名,抬來了豬、羊前來犒勞。這宋老跛系黔軍一位連長,因上級拖欠半年軍餉,于是他縱容手下兄弟伙,搶了鎮(zhèn)遠何應欽一位富豪親戚。后在軍法處制中,被軍棍打跛后逐出軍營。宋老跛流落在化作一帶,拉起武裝,上百人的隊伍專門打富濟貧。在交談中,軍團長羅炳輝對宋老跛進行了啟發(fā)教育。宋老跛向羅炳輝表示,自己也是窮苦人出身,要像紅軍一樣,專與官府、土豪劣紳作對,打富濟貧,維護窮苦人利益。交談得豪興大發(fā)之時,宋老跛提出要見識一下羅將軍的槍法。倆人來到屋外,羅炳輝拉槍上膛,環(huán)望了一下,看見石筍峰上一棵大樹,樹丫上結了一個蜂窩,遠遠望去有如雞蛋大小一個黑點。宋寨主看那蜂窩:羅炳輝將軍話落槍響,蜂窩應聲而落,這一槍令宋老跛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羅炳輝將軍對石筍峰練過槍,從此人們便稱其為槍桿巖。
九軍團分頭住到苗寨各戶農家。經歷一天的槍林彈雨后,各部忙著搭臺起灶,拾柴生火,挑水煮飯??匆娂t軍不擾民,不侵犯百姓,自個兒解決自己的生活。苗族王紹珍等長輩們,紛紛主動搶著幫忙生火做飯,送來了蔬菜。
在暫短的休整中,每當吃飯的時候,紅軍都招呼了村民。“我聽老輩子人說,紅軍雖然沒住上多長時間,但每頓飯都招呼村民吃。上輩老人說,他們從來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紅軍飯讓大家第一次吃飽了肚子……”
紅軍吃住在農家,短暫休整恢復了元氣,又開始了追趕中央紅軍的征程。因接到情報,敵軍已快接近,傍晚剛到達新房的九軍團不得不半夜起程。前衛(wèi)七團炊事班接到命令先行。由于敵情緊迫,先行的飲事班沒有向導。按軍團命令,炊事班不能使用火把、電筒等照明用具,只能根據水城的大致方向摸索前進。
紅軍的犧牲不僅在戰(zhàn)場,還有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納雍縣國教教育辦公室許定平主任曾含著淚水講述過這個故事:炊事班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行進,跌跌倒倒的來到一座懸崖邊上,前面行走的戰(zhàn)士根本不知道腳下是萬仗深淵,一邁步掉了下去,第二個戰(zhàn)士緊眼著他邁步,又是一腳踏空掉了下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悄無聲息地掉下了懸崖,他們在那一瞬間不明白怎么回事,甚至來不及呼喊,便獻身懸?guī)r之下。生命在這一刻顯得多么脆弱……炊事班長背著一口大鐵鍋行進在班的中間,他跟著第四名戰(zhàn)士的腳步,身子一輕,也掉下了懸?guī)r,鐵鍋與巖石撞擊的“叮叮當當”聲,驚呆了后面的戰(zhàn)士。生命與鐵鍋的警示,避免了再犧牲。
當后續(xù)部隊趕上來尋找他們時,懸崖上剩余的炊事班戰(zhàn)士,正抱頭哭著一團……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強調: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納雍人民沒有忘記紅軍的苦難征程。紅軍在槍桿巖這一段深深的軍民魚水情,苗寨里世代銘記。至今,梯子巖紅軍戰(zhàn)斗遺址、紅軍井、紅軍池、飲馬泉、刻著紅角星的木房、紅軍用過的灶臺至今保留完好。寨子中隨處可見用柵欄圍護起來的紅軍灶、紅軍井、紅軍屋,紅軍飲馬泉等紅色遺跡,甚至紅軍屋墻壁上還有當年掛過槍的鐵釘……槍桿巖紅色文化廣場不但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銅塑墻,還有紅軍陳列室,展出紅軍當年用過的水壺、鋼筆、馬燈、藥箱、槍支、刀具、子彈等。納雍人民憑著對紅色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利用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豐厚的紅色文化,興創(chuàng)了“紅綠相間”的鄉(xiāng)村旅游。按讓旅游依托文化前行,讓文化背靠旅游彰顯的理念,正在努力把槍桿巖村打造鄉(xiāng)村旅游與紅色廉政文化相結合、與紅色歷史觀瞻相結合的新型旅游景區(qū)。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之際,如果你來到槍桿巖,在瞻仰紅軍遺跡的同時,更能感受到震撼心靈的苦難與輝煌?。ɡ顤|升)
(責任編輯:劉涵)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