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4日從四川省文物局獲悉,為全面展示蜀道的獨特地位及其對中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貢獻,助力蜀道申報世界遺產,國家文物局已批復同意《蜀道工作計劃(2024-2028年)》的實施。本月起,川、陜、甘、渝四省區(qū)將在國家文物局統(tǒng)籌指導下聯合展開蜀道系統(tǒng)調查及考古發(fā)掘工作。
“棧道千里,通于蜀漢。”據歷史文獻記載,古蜀道中陳倉道、金牛道等主要路線的開辟時間最早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蜀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與四川毗鄰的各省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狹義是指秦漢至明清時期連接陜西關中與成都平原、穿越秦嶺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陜道路。
千百年來,蜀道沿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但在歷史考古、文物保護等研究工作上還存在不少問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蜀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孫華告訴記者,目前的蜀道研究參與學科比較單一,大多來自歷史界,主要是歷史地理學界,缺乏多學科相結合的蜀道考察與研究,制約了蜀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蜀道研究雖然成果頗豐,但是考古調查的深度卻非常有限,多注重基本保存的崎嶇險要路段,忽略了平原和丘陵地區(qū)的古道情況。對道路本體的現狀信息數據缺乏關注意識和記錄手段,僅有一些簡單照片和文字記錄,基本沒有利用現代測量技術進行全面記錄,準確性和信息量都不夠,難以作為學術研究和保護利用的依據。”此外,研究時段“重前輕后”、研究地域“北重南輕”、考古材料運用不足等問題也是蜀道研究面臨的困境。
為了突破研究“瓶頸”、摸清蜀道“家底”,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好、弘揚好,本月起,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川、陜、甘、渝四省區(qū)將聯合展開蜀道考古工作,擬通過專項考古調查確認蜀道不同時期路線的走向與現狀、調查并測算蜀道長度;建設并建成蜀道及其沿線城址、墓地、寺觀石刻等多類型遺存的數據庫;確認不同時期道路年代,研究蜀道與國家治理之間關系以及通過蜀道考古推動蜀道學術成果的轉化,助力蜀道申報世界遺產等,最終全面展示中國蜀道的獨特地位及其對中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貢獻。
據了解,此次蜀道系統(tǒng)考古工作將在陳倉道、褒斜道、金牛道、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祁山道、荔枝道及支路展開,主要研究對象是蜀道沿線道路、橋梁、關隘、行道樹、碑刻、驛鋪及相關古代遺址、寺觀、城鎮(zhèn)等文化遺產。此外,考古人員還將從蜀道出發(fā)探索道路與城市布局等方面的關聯性問題,揭示蜀道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