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封面新聞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陜西寶雞下站遺址是目前國內發(fā)現的秦漢時期性質最為明確、延續(xù)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國家祭天遺存。
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封面新聞記者代睿攝影
中國國家博物館游富祥研究館員介紹,自2015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秦漢“雍五畤”考古項目研究。在寶雞地區(qū)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和勘探,陸續(xù)發(fā)現鳳翔雍山血池、陳倉吳山、下站、鳳翔蔡陽山四處祭祀遺址。重點發(fā)掘了血池、吳山和下站遺跡。
據介紹,畤祭是秦的祭祀傳統(tǒng),始于秦立國時襄公所立西畤。自秦文公開始,秦、漢兩代在雍(今寶雞地區(qū))先后設鄜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北畤,分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和黑帝,史稱“雍五畤”。
下站遺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qū)磻溪鎮(zhèn)下站村,地處秦嶺北麓的臺塬之上,臺塬東西兩側為沖溝,呈南北狹長型,長約4.3公里,寬約600—800米,北側塬邊距渭河河道僅800余米。
2020年至202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陳倉區(qū)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下站遺址進行了3次主動性考古發(fā)掘,共揭露面積2400平方米。
下站遺址出土金質車馬器及飾件
游富祥介紹,通過田野調查和勘探,初步明確該遺址的范圍、遺跡分布及布局,共發(fā)現各類祭祀坑1409處。祭祀坑分為長方形和長條形兩種類型。長方形祭祀坑較多主要分布于遺址的西側,方向基本為東西向。長條形祭祀坑分布于遺址的東側,南北向平行分布,分布范圍約7萬平米,寬窄相間,寬則1米,窄則0.6米,長度一般約120米左右。除祭祀坑外,遺址的中心區(qū)域是一處較大的磚瓦堆積區(qū),面積約2000平方米,平面呈不規(guī)則“凹”字型。
下站遺址收獲祭祀遺物的種類豐富多樣,包括有春秋時期金、玉、銅車馬器,秦漢時期玉人、玉琮、玉璜祭祀玉器組合及大量銅質車馬器,銅弩機、箭鏃等,還包括玉圭、玉璧殘件等其他玉器、錢幣等。建筑使用的云紋瓦當、文字瓦當、磚瓦等建筑構件也大量出現在遺址中。
游富祥表示,下站遺址的祭祀遺存數量龐大、內涵豐富,與血池、吳山遺址具有較多共性,表明下站遺址與其性質相同,皆為畤祭祀遺存;且據文獻記載渭河南岸僅有一處畤,即秦宣公四年所設密畤,再加上遺址出土“密”字陶文,明確了下站遺址即是秦漢時期雍五畤之一密畤。密畤從公元前672年建立到西漢末年被廢,前后延續(xù)使用時間長達六百余年,是研究先秦至西漢時期祭天禮制及其演變最為完備的實物材料。
據了解,下一步將對遺址進行持續(xù)發(fā)掘,完整建立春秋至西漢晚期國家祭祀遺存的年代分期標尺,明確密畤的結構和功能組成部分,揭示秦漢國家祭天禮制的原貌。
在當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還通報了陜西省西咸新區(qū)北城村墓地、湖北省荊州市秦家咀墓地、湖南郴州市渡頭古城遺址的考古進展。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