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網(wǎng)-黔東南頻道 | 您的位置:首頁 > 貴州文化網(wǎng)-黔東南頻道 |
在農(nóng)村,農(nóng)家喜養(yǎng)狗,狗看見主人搖頭晃腦好不高興,看見生人齜牙咧嘴大聲叫喚。扶貧干部來得勤不勤,與貧困戶關(guān)系近不近,一看便知。“狗不叫”說明該干部經(jīng)常下村入戶走訪,在基層一線聽取民聲,“叫出狗”說明對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都爛熟于胸。千千萬萬的基礎(chǔ)一線干部,奔走在祖國的田間地頭,他們披星戴月、不辭辛勞,千方百計地為百姓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他們拋家舍業(yè)扎根鄉(xiāng)村,不計得失,他們是鄉(xiāng)親們心中的好干部。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在基層一線聽取民聲、了解民意、掌握民情,同時多走進群眾,也是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切切實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的好做法好經(jīng)驗。“狗不叫”和“叫出狗”能夠讓我們在狗聲之中聽到干部工作是不是求真務(wù)實,干部是否帶有感情地服務(wù)群眾,干部是否能夠把群眾當(dāng)親人,只有在工作上,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能夠常到群眾家中去看看、問問??倳浽f“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用心去讀群眾,用心去做群眾的工作,才能及時為群眾解決實際的困難,為他們帶來實打?qū)嵉姆奖恪?/p>
常走田間泥巴路,常坐農(nóng)家小板凳。“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沒事時候多去村子里走走,混“臉熟”的過程正是基層干部了解群眾、走近群眾的過程,也能為日后更好地幫群眾解決問題打下基礎(ch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生活在最基層,對基層的各種情況各類現(xiàn)象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刻,也最有發(fā)言權(quán)。黨員干部要放下“官架子”,心甘情愿地坐在群眾的“小板凳”上,與群眾面對面地交流,以掏心窩的話打開群眾的“話匣子”,讓群眾在平等友好的氛圍中,愿意吐露心聲講真話,讓看家護院的狗兒都能夠把你當(dāng)成“家人”。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不管是“狗不叫”干部還是“叫出狗”干部都是群眾給出的最樸實的夸張,贏得的是群眾的好口碑。“當(dāng)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到群眾家走動得再勤,話講得再好聽,都不如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一件實事好事。只有真正干了,干好了,不折騰不反復(fù),把工作落到了實處,讓群眾得到了實惠,才能贏得他們的支持和擁護。腳踏實地地去訪貧問苦,避免“蜻蜓點水”的工作模式,以務(wù)實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fēng),更好地推動工作落實,贏得群眾的點贊,真正實現(xiàn)“讓群眾好辦事,為群眾辦好事”。
(黃宇)
統(tǒng)籌:劉禹涵
責(zé)編:王琪
-
無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