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文名的鵲起,是先國外而國內(nèi)。雖然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寫詩,但真正為國內(nèi)的讀者熟悉,還在這兩年。她是1991年去英國留學的,先后著有中篇小說集《臟手指,瓶蓋子》、詩集《魚教會魚唱歌》、長篇小說《阿難》《饑餓的女兒》《一個流浪女的未來》和因為官司而推遲至今年剛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在中國大陸出版的《K》,其中三部長篇被譯成16種文字在歐美、以色列、日本等國家出版。
這10年,在國門外的虹影很火,但她卻很不滿意地認為,作為一名用中文寫作的作家來說,這是一種悲哀。因為她更在乎和渴望得到與她使用一樣語言的同胞的認可。虹影對母語的親近感,是到了倫敦之后才有的。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面孔,面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虹影說,只有到了家里,打開電腦,看見一個個中文字時才感到親切,這是在國內(nèi)時沒有的感覺。“在那個英語世界里,我更渴望用母語來表達自己,保持母語的純粹性,使我有一種在家里的感覺,跟祖國在一起的感覺。”也許這就是身在異鄉(xiāng)的她堅持中文寫作的原因之一。
虹影是個特立獨行和率直敢言的作家,無論是在作品中還是在生活中。她毫不忌諱地向人介紹自己是從重慶一個貧民窟里走出來的私生女;也毫無禁忌地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強烈的女性意識。無論是《饑餓的女兒》中那沉痛的生命經(jīng)歷,還是《K》中那驚世駭俗的愛情,都令讀者感到那樣的與眾不同。臺灣旅美著名評論家王德威說:“由《饑餓的女兒》到《K》,由東方到西方,可以看出虹影對自身寫作環(huán)境及題材的反思與改變?!禟》中的種種實驗, 未必都能可取,但也再次證明她絕不隨俗的努力。”
虹影說:“一個好的作家可以寫很多形式的小說,不管什么題材都可以寫,手法、 文本多樣化,他的作品和別人不一樣,文學領(lǐng)域?qū)τ谒麤]有任何禁區(qū),他就是為了把文學的邊界向前擴展而寫作,是敢于犧牲的先鋒者。”在寫作上追求獨特的虹影,就是想當這樣的好作家。
《新民晚報》2002-03-05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人物訪談 > 作家訪談 |
-
無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