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貴州省委宣傳部與貴州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共同整理推出的《我的1508 問道·十二境》陽明文化微紀錄片火熱開播,此劇采用年輕人青睞的“微綜藝訪談+微劇 ”方式制作。其中,第十一集《東山遺韻》通過同游東山及古今對話的形式,帶領(lǐng)觀眾重憶陽明故事,重溫陽明心學。
東山又稱棲霞山,在貴陽市東門外,屬云巖區(qū)。原有東山寺(已毀),摩崖、碑刻尚多保存。來仙洞(即現(xiàn)在的仙人洞)位于東山腰獅嘴中,自古為詩人墨客游玩、吟詩作對的景觀。王陽明曾多次游歷于此,留有詩篇《游來仙洞早發(fā)道中》《來仙洞》。
游來仙洞早發(fā)道中
霜風清木葉,秋意生蕭疏。沖星策曉騎,幽事將有徂。
股蟲亂飛擲,道狹草露濡。傾暑物晨發(fā),征夫已先途。
浙米石間溜,炊火巖中廬。煙峰上初日,林鳥相嚶呼。
意欣物情適,戰(zhàn)勝癯色腴。行樂信宇宙,富貴非吾圖。
“意欣物情適,戰(zhàn)勝癯色腴。行樂信宇宙,富貴非吾圖。”《游來仙洞早發(fā)道中》這首詩將王陽明謫居的苦悶和樂觀的心態(tài)、看到美景喜悅的心情通過對比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寫出了王陽明行樂人間不圖富貴的豁達人生觀。全詩景中有情,情中有意,景、情、意在詩中交相輝映,巧妙地將王陽明深厚的主觀情思蘊含在對景色看似不經(jīng)意的“輕描淡寫”中,將王陽明樂觀豁達的心境展現(xiàn)得生動傳神。
來仙洞
古洞春寒客到稀,綠苔荒徑草霏霏。
書懸絕壁留僧偈,花發(fā)層蘿繡佛衣。
壺榼遠從童冠集,杖藜隨處宦情微。
石門遙鎖陽明鶴,應(yīng)笑山人久不歸。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是對景物的描寫,格調(diào)清新;后半部分看似寫游人,實則表露自己思鄉(xiāng)不能歸之情。全詩寫景色彩淡雅,寫人寥寥數(shù)語刻畫入微,人融于景中,詩情畫意猶如一幅水墨畫。“石門遙鎖陽明鶴,應(yīng)笑山人久不歸。”王陽明喟然長嘆,看似將“鶴”擬人化,嘲笑自己不能回到故鄉(xiāng),實則是將自己類比“孤鶴”,被一道無形的“石門”鎖住久久不能離開。
“順境渡人,逆境渡心,現(xiàn)世的困難是心的問題。”在《我的1508 問道·十二境》中,王陽明如是說,這也告訴我們,人生的長河起起伏伏,痛苦與快樂交織,每個人都是生命的擺渡者,高處時渡人,低谷時渡心,迷茫時渡己,才是真正的智者。讓我們跟著王陽明在貴州留下的詩篇,一起領(lǐng)略“陽明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
太子橋
乍寒乍暖早春天,隨意尋芳到水邊。
樹里茅亭藏小景,竹間石溜引清泉。
汀花照日猶含雨,岸柳垂蔭漸滿川。
欲把橋名尋野老,凄涼空說建文年。
徐都憲同游南庵次韻
巖寺藏春長不夏,江花映日艷于桃。
山陰入戶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氣高。
樹老豈能知歲月,溪清真可鑒秋毫。
但逢佳景須行樂,莫遣風霜著鬢毛。
南霽云祠
死矣中丞莫謾疑,孤城援絕久知危。
賀蘭未滅空遺恨,南八如生定有為。
風雨長廊嘶鐵馬,松杉陰霧卷靈旗。
英魂千載知何處?歲歲邊人賽旅祠。
送客過二橋
下馬溪邊偶共行,好山當面正如屏。
不緣送客何因到,還喜門人伴獨醒。
小洞巧容危膝坐,清泉不厭洗心聽。
經(jīng)過轉(zhuǎn)眼俱成跡,多少高崖漫勒名。
(陳靜柔)
更多精彩內(nèi)容首頁 > 要聞聚焦 > 文化熱點 |
-
無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