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慎十(魯迅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閔靖陽(南通大學中國紅色美術研究中心主任)
1938年4月成立于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影響最大、成果最豐厚的高等藝術院校。魯迅藝術學院從1938年4月建立到1945年9月遷出延安,根據教育形式的差異可分為前中后三期:1938年4月到1942年5月為前期,即探索與正規(guī)化時期;1942年6月到1944年6月為中期,即下鄉(xiāng)時期;1944年7月到1945年9月為后期,即延安大學魯迅文藝學院時期。魯藝三期都施行實用型藝術教育,只是根據社會境遇的差異與社會需要的不同而進行了調整。綜合前中后三期,魯藝的藝術教育構建了一個實用型藝術教育體系。
政治課有李富春講授的“中國共產黨”、楊松講授的“列寧主義”、李卓然講授的“中國革命問題”和“辯證法”等
魯藝實用型藝術教育體系的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魯藝課程的突出特色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課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魯藝前期作為全院必修課的政治課與文藝理論課的比重占25%。政治課有李富春講授的“中國共產黨”、楊松講授的“列寧主義”、李卓然講授的“中國革命問題”和“辯證法”等。文藝理論課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看待文藝現象、分析文藝問題,是政治課的應用,如周揚講授“藝術論”和“中國文藝運動”、沙可夫講授“蘇聯文藝”等。延大時期魯藝政治課與文藝理論課占比近50%。1945年5月魯藝的必修課為“時事政策”“人生觀”“文藝運動”三門大課。“時事政策”課每月一次由吳冷西作報告;“人生觀”課由張如心講社會發(fā)展史,劉少奇講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高崗講作風;“文藝運動”課由何其芳講大后方文藝運動,舒非講邊區(qū)秧歌運動,周巍峙講前方文藝運動,周揚講文藝運動史。
識一千字 套色木刻 1945年張曉菲/作
通過《黃河大合唱》、新秧歌、歌劇《白毛女》、木刻新年畫、街頭詩等民族藝術形式從事工農兵啟蒙和革命宣傳
魯藝實用型藝術教育體系的目標是滿足社會需要。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聯合發(fā)布的《魯迅藝術學院創(chuàng)立緣起》說:“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這是對于目前抗戰(zhàn)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養(yǎng)抗戰(zhàn)的藝術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培養(yǎng)大批能傳播我黨思想、滿足抗戰(zhàn)需要的文藝干部,這是革命的需要,因此魯藝一切活動的目標都是滿足社會需要。先后在魯藝工作的成員有一百多人,包括周揚、沙可夫、呂驥、張庚、何其芳、江豐、冼星海、李煥之、王朝聞、古元、賀敬之等文藝大家,成為抗戰(zhàn)時期中國文藝界的中堅與新中國文藝的基石。五期學員共685人,第六期學員數量缺失,但應不少于150人。各種普通科人員和各種短期培訓班學員數量無法統(tǒng)計,但總數近1000人。這些文藝工作者通過《黃河大合唱》、新秧歌、歌劇《白毛女》、木刻新年畫、街頭詩等民族藝術形式從事工農兵啟蒙和革命宣傳,同時完成了知識分子改造、工農兵啟蒙和革命宣傳等任務。
魯藝以培養(yǎng)革命需要的文藝人才為己任,教學中非常重視基礎練習與創(chuàng)作結合
魯藝實用型藝術教育體系的方法是基礎練習與創(chuàng)作結合。魯藝以培養(yǎng)革命需要的文藝人才為己任,必須在短時間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作,教學中非常重視基礎練習與創(chuàng)作結合。1942年美術系第一學年的專修課有素描、透視學、解剖學、中國美術史、自由創(chuàng)作、構圖學、美術概論、色彩學。第二學年專修課有素描、中國美術史、名家研究。第二學年下學期和第三學年開設木刻、漫畫、繪畫、雕塑、圖案五門選修課,限選兩門。無論是基礎技法課還是創(chuàng)作實踐課,教學都是基礎練習與創(chuàng)作結合。魯藝學生在掌握了一學期素描和透視后即開設創(chuàng)作課,創(chuàng)作課與解剖課、構圖課同時學習。這種課程設置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的同時即學習創(chuàng)作,將基礎的堅實與創(chuàng)作的自由同步發(fā)展,以基礎為體,以創(chuàng)作為用,加快了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的進程。蔡若虹擔任“創(chuàng)作實習”課教師時幫助學生分析題材的選擇運用、創(chuàng)作者的立場、造型比例、色彩調配等問題。“‘創(chuàng)作實習’既是技術課,又是思想課,在藝術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時條件下,因創(chuàng)作練習多,迅速生產了大批革命急需的美術作品。
牛犋變工隊 套色木刻 1943年 胡一川/作
不僅木刻、漫畫、雕塑全面開花,新年畫、新連環(huán)畫、拉洋片、剪紙等也都發(fā)展得十分繁榮
魯藝實用型藝術教育體系的原則是民族化大眾化。魯藝后期美術樣式極大豐富,不僅木刻、漫畫、雕塑全面開花,新年畫、新連環(huán)畫、拉洋片、剪紙等也都發(fā)展得十分繁榮。這是魯藝美術徹底民族化大眾化的成果,既有效地宣傳了黨的思想政策,又受到工農兵喜愛。魯藝的新年畫、新連環(huán)畫、剪紙都是用木刻版畫的形式與方法制作的,是來自歐洲的木刻版畫傳統(tǒng)與中國民間年畫傳統(tǒng)的融合,內容是中國工農兵的生產和斗爭,內容與形式均前所未有,是魯藝美術最重大、影響最深遠的創(chuàng)造。甚至到改革開放初期,年畫、連環(huán)畫、宣傳畫都是接受最廣、影響最大的美術形式。
魯藝在七年半中培養(yǎng)了近2000名實用型文藝人才
魯藝實用型藝術教育體系的保障是在實際工作中學習。魯藝第一年,前三個月在學校學習理論課和簡單的專業(yè)課,之后三個月到抗戰(zhàn)前線或各根據地實習,之后再返回學校學習高級的專業(yè)課,社會實習占教育制度的三分之一。1939年開始魯藝每年不定期安排學生在陜甘寧邊區(qū)實習,并成立了美術工場,是創(chuàng)作和研究基地,也是學生重要的實習基地。下鄉(xiāng)期間魯藝師生全部在農村、工廠、軍隊從事實際工作。延大時期魯藝施行教學、科研、生產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制度,學校教學時間占60%,社會實習時間占40%。魯藝教育體系同后來藝術教育體系最大的區(qū)別是,魯藝是在實踐中開展教育,而不是在教育中輔以實踐。魯藝能在七年半中培養(yǎng)近2000名實用型文藝人才,在實際工作中學習的理念與制度是重要保障。
豐衣足食 套色木刻 1944年 力群/作
勞育與體育結合,青春年少的魯藝學生既完成了生產任務又強健了體魄
魯藝實用型藝術教育體系的拓展是體育、美育、勞育融合。1939年2月大生產運動開始,1943年至1945年達到高潮。魯藝師生廣泛參與到大生產運動中,將生產勞動當作教育制度中必要的環(huán)節(jié)。由于魯藝沒有體育課,而生產勞動又是必需,因此勞育便與體育結合,青春年少的魯藝學生既完成了生產任務又強健了體魄。根據1944年的魯藝課表,每周六天課,各系的生產勞動時間不同:戲劇音樂系每周只有半天多生產勞動,美術系星期三、四白天生產勞動,文學系星期二上午、星期三到星期六白天全部是生產勞動。總體上魯藝的勞動時間占了三分之一。
延安文藝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形成并發(fā)展的文藝,是新中國文藝最重要的源頭。科學地繼承魯藝藝術教育體系對構建新時代實用型高等藝術教育體系具有指導意義。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29日 16版)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