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參加“接力走長征 共筑中國夢”大型報道的《經(jīng)濟日報》記者,來到一個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村子——畢節(jié)市林口鎮(zhèn)雞鳴三省村。
在這里,時任中共中央最高負責人的博古(秦邦憲)將幾副裝著黨中央重要的文件、記錄以及印章的挑子交了出去,這些在當時是“權力”的象征。
1935年2月5月,在紅軍轉(zhuǎn)戰(zhàn)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雞鳴三省村進行分工,根據(jù)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洛甫(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決定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博古任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從畢節(jié)市林口鎮(zhèn)出發(fā),驅(qū)車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行駛約半個小時,就到了雞鳴三省村。
沿著一條水泥鋪設的小路,穿過草叢,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鷹嘴巖上的紀念碑。碑身主體為紅色,正面刻有開國上將蕭克將軍題寫的“雞鳴三省”四個大字。
紀念碑周邊的草叢中,長著不少結有一簇簇紅色小果子的灌木。村主任楊士告訴記者, “它學名‘火刺’,我們都叫它‘救兵糧’,當年紅軍吃過呢。”
站在鷹嘴巖上,隔河而望,川滇兩省風光盡收眼底,真有“金雞齊鳴,三省皆聞”之感。山體被從中劈為兩半,形成一個巨大的裂縫,裂縫左邊是云南鎮(zhèn)雄縣坡頭村,裂縫右邊是四川敘永水潦彝族鄉(xiāng)岔河村。裂縫兩邊,絕壁千仞,河水從絕壁底部奔涌而出,直撲老鷹巖下,一縱一橫的兩條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交匯的“三岔”,故有“三岔河”之稱。
雖然“雞鳴三省”會議,完成了遵義會議確定的“常委中再進行適當?shù)姆止?rdquo;的任務,但會議究竟具體在哪里召開的,周恩來等幾位與會者都沒有詳細的說明,成為一段懸案。
在中共黨史出版社于2011年1月再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一卷(上冊)》中,也僅僅表述為“在川滇黔交界的一個叫雞鳴三省的村子”。
新中國成立后,多位黨史研究人員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位置涉及川滇黔三省的多個地方,眾說紛紜,一時難以定奪。
在中央檔案館現(xiàn)存資料的《黨的歷史教訓》中,記錄了周恩來總理在1972年6月10日召開的一次中央會議上的講話,其中提到,“從土城戰(zhàn)斗渡了赤水河。我們趕快轉(zhuǎn)到三省交界即四川、貴州、云南交界地方,有個莊子名字很特別,叫‘雞鳴三省’,雞一叫三省都聽到。就在那個地方,洛甫才做了書記,換下了博古。”
村中侯明揚老人,今年已九十高齡。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紅軍進村及開會時的情形。
老人家告訴我們,紅軍是1935年2月5日早上進村的,“當時正是農(nóng)歷大年正月初二,我只有九歲。”
會議召開的地方原為當?shù)貓F首周朝陽的房屋。在侯明揚老人的記憶里,周家所住房屋原是一正兩廂的大瓦房,現(xiàn)在僅有左側(cè)的廂房尚在。“進入村子后,大部分紅軍就地休息。我就站在不遠處望到,在周團首家的院壩上,紅軍有人站著,有人坐著,還有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像是在商量事情。”
2015年12月,中央有關部門電告貴州省: 不對雞鳴三省會議會址和紀念碑進行新建改擴建,可對其進行搶救性修繕及保護,不單獨為雞鳴三省會議建設新的紀念館。對這段歷史懸案作了了結。
紅軍的到來,為雞鳴三省這個偏僻的苗寨留下了許多紅色記憶——
紅軍某部作訓股股長王金元在戰(zhàn)斗中腿部受傷,被迫留在雞鳴三省村周姓苗族同胞家養(yǎng)傷,傷好后成為周家的上門女婿,新中國成立后就地安置在林口鎮(zhèn)上工作。
……
值得一提的是,時至今日,雞鳴三省村仍舊較為貧困。用好紅色資源,發(fā)展紅色旅游,成為當?shù)財[脫貧困的選擇,目前相關建設工作正在有力推進。 我們期待,老區(qū)人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雞鳴三省會議會址現(xiàn)位于貴州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視頻為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史志辦副主任周遵鵬介紹當年的雞鳴三省會議。
主編/萬政
編輯/李靜
來源/ 經(jīng)濟日報(文、圖、視頻: 吳秉澤 )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