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和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聯(lián)合全國眾多美術館、博物館,發(fā)起50場線上展覽,為公眾奉上云端“文化盛宴”,并授權人民網(wǎng)首發(fā)。
其中,江蘇省美術館推出“戲里風華·館藏皮影與戲曲繪畫精品展”,展出館藏皮影以及戲曲繪畫100余件。繪畫主要展出關良、葉淺予、傅小石、高馬得等藝術家的戲曲人物作品。該展通過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旨在推廣傳統(tǒng)文化、豐富公眾認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
皮影為我國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而其真正形成并發(fā)展、興盛起來則是在唐宋。戲中“影人”是根據(jù)劇中角色和襯景的設計,用驢皮或牛皮、羊皮經(jīng)刮制、描樣、雕鏤、著色、燙平、上油、訂綴而成。明清時,皮影戲已成為中國民間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其傳播范圍遠至南亞群島、波斯、埃及、土耳其、法國、德國等國家。
皮影作品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民族風貌。其造型質樸單純,富于裝飾性,同時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藝術特色,整體效果繁麗而不拖沓,簡練而不空洞,線條的細密繁復、疏密層次以及工藝的細致都可見一斑。
作為民間戲曲的一種,皮影具有濃厚而鮮明的個性色彩。從內容上而言,多以民間傳說、演義、神話故事為題材,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等,常見的傳統(tǒng)劇目包括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榜等等。這些劇目大多膾炙人口,在民間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頗受群眾關注和喜愛。從形式上而言,皮影的樣式呈現(xiàn)出濃郁的裝飾風格。其中的人物、家具、植物等通過不同的色彩搭配,幾何紋樣的圖案,以連貫設計或者是對稱形式的設計增強影偶人物的形象特征,并通過其他的造型處理,增強皮影人物的形象表達。而其色彩則運用傳統(tǒng)的“五行五色”原理,將紅、綠、黑三種顏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以及皮影本身的顏色黃色和皮影鏤空后透出的白色幕布,交相呼應,借助燈光的效果呈現(xiàn)出豐富的視覺效果。此次還展出一批館藏的水墨戲曲人物作品,這些作品多以隨性夸張的筆墨技法,或細線勾勒,或大筆潑墨,或輕染淡抹,通過塑造人物動態(tài)有力地烘托著人物的性格與形象,是戲曲與水墨表現(xiàn)結合的有力探索。
傳統(tǒng)戲曲和皮影藝術都與傳統(tǒng)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宗教信仰等緊密相連,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民間宗教活動的重要儀式,承載著一定的倫理教化與宗教傳播功能。同時也因其藝術特色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如何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通過活態(tài)傳承的方式來實現(xiàn)其歷史認識價值和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汲取養(yǎng)分,滿足新文學、新藝術、新技術、新工藝的需要,從而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這是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上的意義和主旨所在。
廣大網(wǎng)友可通過江蘇省美術館官方微信賬號等渠道,欣賞到這一批精美的皮影與戲曲繪畫精品。筆者亦在此挑選出部分作品,與諸位共饗。
山西皮影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荷花舞1979葉淺予
68.4x67.7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版畫武松打虎1979王祖德
45X55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伏虎羅漢1980關良
69x45.3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戲曲人物二幅合軸1979高馬得
33.5x27.5 36.5x27.5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盤絲洞1982傅小石
67.8x44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黛玉1987任率英
83.2x32.6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鐘馗1991傅小石
71.2x45.8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戲曲人物1991潘玉鈺
49.8x69.2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三岔口1993宮來祥
53.4x44.4x4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中國畫水滸人物2000周京新
69x68.5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版畫幽魂一縷陳汝勤
44x56.5
江蘇省美術館藏
水粉畫演員肖像吳君琪
44.5x30.5紙本
江蘇省美術館藏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