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中醫(yī) | 您的位置:首頁 > 魅力貴州 > 傳統(tǒng)中醫(yī) |
儺文化對土家族醫(yī)藥的影響
貴州文化網(wǎng) 發(fā)表于:2016-08-15 09:36:11 來源: 作者: 點擊: 評論:0
儺文化是古巫文化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中國儺文化濫觴于荊楚之地、伴隨楚文化植根于楚疆、輻射周邊諸國。儺文化亙古及今,沉積最深的要數(shù)西楚,既當今的沅湘流域及鄂西南清江一帶的土家族苗族居住地區(qū),因為“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儺文化主要揭示儺祭習俗,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酬神娛神方面的語言祈禱及儺歌,儺戲等許多內函。巴楚文化、儺文化對土家族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對土家族醫(yī)藥也無不旁及,在土家族各種儀式和祭祀中有醫(yī)藥方面記載,如土家族原始先民起源,繁衍,畫水咒語祛疾,神藥兩解,心理療法,推拿按摩,引導之術……土家族醫(yī)藥產生和發(fā)展于特定的時代,特別是早期受到巴楚文化,梯瑪文化,巫文化,儺文化的影響,筆者曾就巴楚文化對土家族醫(yī)藥影響作過探討。本文僅對土家族醫(yī)藥與儺文化淵源關系作一初步探討。
一、沅湘儺文化《社巴歌》,對人類發(fā)展的古樸認識
“社巴歌”,也稱為《擺手歌》,擺手,土家族語叫“社巴日”。在擺手活動時,既歌又舞,故名“擺手歌舞”,系土家族傳統(tǒng)歌舞,源于商、周時代,是從土家族的古代先民── 人的軍事舞流傳而來。由于土家族沒有文字、僅有語言,民族文化多用歌詞以口碑形式傳誦土家族先民探索世界本質和人類發(fā)展的哲學思想,以神話、儺辭、古歌等民間文學反映出來,是他們追求遙遠,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初步認識?!渡绨透琛返氖灼ぉぁ短斓厝祟悂碓锤琛罚瑥奶斓卦僭?、人類復興、萬物更新到洪水泛濫、人類毀滅、兄妹成親,人類延續(xù)等多方面進行神話般的敘述,簡述了土家族先民的生存、發(fā)展和變化的社會發(fā)展史?!渡绨透琛穼θ祟愓J識主要體現(xiàn)在“天地形成說”、“人類起源說”等,就在于對人類的進化、發(fā)展認識上的獨特性。它把人類的進化發(fā)展分為三個不同的階級。在《擺手歌、天地人類來源歌》中,將原始形式的人叫做“初劫的人”,描述為直眼睛、橫耳朵、直腰桿、形同動物;“二劫的人”是進化的人,除直眼睛外,其他器官均不同于“初劫的人”;“依寓阿巴的人”既是女神做的人,是人類先祖,具有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們。闡述了人類自身在其外表形象上,體質結構上都在不斷的進化和發(fā)展,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fā)展而來。土家族《擺手歌》是土家族先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認識論來敘述本民族的古樸哲學思想,對整個人類的認識可貴的貢獻就在這一點。
在《擺手歌》的第二場的紀念八部大王演唱中,有一段精采的描述,可謂土家先民對人類早期計劃生育的萌芽認識。唱道:“生兒多了養(yǎng)不好呵,粗茶談飯吃不飽呵,拖到外面把飯討呵!”,當他們求助神仙賜法寶時,神仙唱到:“跟你講個道,不要出去討,丟到山上好。”在土家族民間稱接生婆為“撿生婆”,意為撿來。丟,既為不撿生,丟了也俗稱為撿起死了之意。神仙告誡人們,孩子不要生多了,生多了也養(yǎng)不起,要節(jié)生。
二、“梯瑪文化”對土家族醫(yī)藥的影響
梯瑪,是土家族民間不脫產的巫師,也是祈神“使者”,是土家族先民的上層人士及知識分子,其文化載體──巫歌是獨具特色的文化積沉,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梯瑪文化。他們的活動范圍所涉面廣泛,遠不止反映在敬神消災,驅邪,年初祈禳氏族繁衍,婚喪失育,卜居遷徒等方面而外,對人的生老病死,疾病治療都有他們祈求的活動。在醫(yī)藥活動中,表現(xiàn)形式有:
1、梯瑪?shù)?ldquo;法術”療法
在土家族民間,梯瑪有主壇梯瑪和趕壇梯瑪之分,他們的醫(yī)術比藥匠,水師要高,梯瑪治療融藥物、手術、精神于一體,有的地方還形成了梯瑪治療的網(wǎng)絡。梯瑪在治病時,注重診斷,先摸清病情,再借助“神靈”之手,解除病人精神上的顧慮,然后用藥物或施以手法對癥治療。梯瑪在精神治療時,要奉行“法事”,其形式有“還愿”、“解結”、“退邪”等方法,使病人得到精神安慰、心理平衡,增強抗病能力,達到康復目的。在非藥物治療方面有開刀、扎麝針、丸針、止血、正骨等。在民間流行有“是草為良藥”,“是水為酒精”、“鐵火為刀具”,“瓷瓦為鋼材”。梯瑪治病確有一定的療效,是土家族人們信奉梯瑪?shù)脑仕凇?/div>
2、畫水念咒是土家族梯瑪或藥匠施治疾病的“神法”
古代,在土家族民間巫風盛行,治療疾病時多采用神藥兩解之法,除用藥物外,還用畫水念咒輔之。當人們患病、如傷疾、出血、燒燙傷、食物噎喉、小兒著嚇等疾病時,梯瑪一邊念咒(口中念有詞),一邊畫水。畫水的種類較多,如突然暈倒的急癥,畫“將軍水”,產婦缺乳,畫“化乳水”,骨刺噎喉,畫“鷺鷥水”,燒灼傷皮膚,畫“雪山水”,隔山跌打損傷,畫“隔山水”,刀傷,畫“封刀口水”,傷血不止者,畫“擔血水”,為使尸體暫不腐爛,畫“封尸水”等。當胎兒異常,產婦缺乳,小兒生病,梯瑪或藥匠們認為是“四眼病人”所致,病人家請巫師或梯瑪畫水、念咒,其方法為:由巫師燃香點燭,口念咒語對著水碗畫符,然后將畫好的神水給病人內服或由畫水者將畫好的水用口噴于病人的患處。吹胎水,是祈禱胎兒出生平安,請?zhí)莠斈钪洌?ldquo;吹得玉馬龍鳳開,是男是女早下來。一不準傷肝,二不準傷肺,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小孩在受到驚嚇后,用“取嚇”的方法來治其病。其咒語是:“一變、二變、三變……十變,人心變做觀音娘娘心,頭上有頭,肚中有口,身上生毛,行到人前人怕,行到鬼邊鬼也愁。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對“四眼病人”,念除四眼病咒語等。梯瑪、藥匠們在民間治療除用畫水念咒、祈禱外,還輔以簡單的藥物,按摩推抹,外治,氣功等方法治療,這是古代藥匠們采用的精神與藥物治療疾病有機結合的嘗試,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畫水、咒語、祈禱方式雖然溶有儺文化的宗教印記,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認識。
口訣,也是咒語的一種,匠人們在某些儀式時,為保平安、吉祥,在儀式上要念口訣,如木匠在起屋時,敲敲打打,欲忌震動孕婦胎位,故念“安胎口訣”,念到:“胎懷六甲,寄在娘懷乳腹之中;一家大小,寄在鳳凰之地……,五方五位神煞,寄在鳳凰之地;弟子本名原神,寄在鳳凰之地;要魯班弟子,工夫圓滿,神煞各歸原位,工夫不圓滿,神煞不得歸位。”祈禱之意為孕婦安康,胎兒平安出世,有現(xiàn)代圍產期保健與優(yōu)生學的早期萌芽意識。
儀式歌中的土家族醫(yī)藥遺跡,是口碑流傳土家族醫(yī)藥的重要載體,通過儀式歌來傳遞千百年紛繁萬象土家族文化。在這些儀式歌中生動的記載了有關土家族民間醫(yī)藥,如“十月懷胎歌”中從一月懷胎唱到十月懷胎,將每個懷胎所發(fā)生的變化,勞體結合,生活禁忌,唱得淋漓盡至,與現(xiàn)代的“孕婦學校”所學的知識相比,只是抽象罷了。在古代能總結出象“十月懷胎歌”這樣的具有孕婦保健知識,實在是難能可貴。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民間歷來提倡母乳喂養(yǎng),以使嬰兒健康成長。他們是這樣唱的:“嬌兒落地娘心喜,全家老少喜盈盈,一雙奶頭是兒飯,娘手就是兒的忱……兒吃娘奶見風長,兒肥娘瘦是常情。”在婚姻儀式、還愿儀式,儺愿儀式等儀式歌中,也常有醫(yī)藥知識的傳記性歌詞。這些醫(yī)藥知識雖然零星散在于浩翰的巫歌之中,若進行詳細收集、整理,可能是一部土家族生衍繁衍和與疾病作斗爭的醫(yī)藥史詩。
3、占卜、古代預測疾病轉歸的方法
卜筮占驗,是一種古老的迷信形式,在土家族民間俗稱“抽簽”,往往以抽簽來訣定吉兇或疾病的轉歸,雖然是愚昧之舉,但在儺祭中用其華麗的文詞、古樸的韻味來預測疾病的轉歸,對土家族醫(yī)藥早期的預防思想是有裨益的。如“目疾”祭詞中寫到:“前世佛前欠燈亮,如今因受此禍殃;虔誠持燈祀佛祖,災患方可轉吉祥。汝來佛前問眼疾,皆因古物來作戲,虔心求佛來解化,不消幾日便自愈。汝來佛前問眼疾,古物作戲呈疾根……,要想眼眼得清亮,還須良醫(yī)開良方;我上靈山求佛佑,神藥兩解得安康”。在預防思想上,重點講到了“古物作戲是病根”,古物,似指房事、意為要節(jié)制房事,不可放縱,可預防目疾。
4、“水師”的封刀按骨
梯瑪、水師、醫(yī)匠是土家族民間醫(yī)治疾病的三種人員。藥匠治療以診斷及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為主,梯瑪是神藥兼?zhèn)涞姆椒▉碇委熂膊?,水師治病與梯瑪略同,也用巫術加藥物及手術,但治病以??茷橹鳎髦谓罟?,疾病,皮膚瘡瘍等病。水師治療“巴骨流痰”時,先畫水,將畫好的水噴于患處,令病人突然一驚,趁其不備,就用刀切開,排除膿汁,達到“皰穿禍散”之目的。外傷骨折患者,水師也是先畫水,噴水,復位,用草藥外敷,加杉樹皮或柳枝外固定。水師,顧名思意,用“法水”或“神水”治病的醫(yī)師,其特點是突出水的功用,其實水師在畫水時一般都放一點止痛藥粉到水中,用止痛藥水噴在患處,達到止痛作用,再用鋒利的刀將皰瘡或流痰切開,排膿,外敷草藥,治愈疾病。
在土家族醫(yī)藥發(fā)展中上,一個不容否視的文化現(xiàn)象,既有外來文化巴楚巫文化對其久遠的滲透,又有本地梯瑪文化和儺文化的深遠影響,所以土家族醫(yī)藥在古代有醫(yī)巫并存,神藥兩解的現(xiàn)象。目前某些邊遠山寨梯瑪、水師的“神術”、“神法”遺跡斑斑可窺,在疾病的治療上也起到了某些作用,這些存在的現(xiàn)象和臨床效應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貴州文化網(wǎng)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貴州文化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業(yè)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果侵犯貴處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本站出處寫“貴州文化網(wǎng)”的所有內容(文字、圖片、視頻等)均受版權保護,轉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 相關文章
-
無相關信息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貴州文化網(wǎng)版權所有
主辦:貴州文化網(wǎng)融媒體中心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投稿郵箱:207656212@qq.com 商務合作QQ:40179119 電話: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