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福利免费视频99|国产碰碰人人a久久香蕉|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观看|日韩电影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色欲av无码久久蜜臀久久一区

  1. <source id="dggqw"><ins id="dggqw"></ins></source>
    <i id="dggqw"></i>
        1. 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頁 > 魅力貴州 > 地域文化  
          濃濃鄉(xiāng)愁季屋基
          貴州文化網(wǎng) 發(fā)表于:2022-11-26 17:11:32 來源:貴州文化網(wǎng) 作者:余澤江 點擊: 評論:0

           我的故鄉(xiāng)在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燕子口鎮(zhèn)大田村包包上村民組,人們通稱為沔魚河小河溝 。

          包包上,這個既名符其實,又很鄉(xiāng)土的地名,早先是彝族土司的領地。清朝初年,成吉思汗第十八世孫余登甲從彝族土司手中花大價錢買下這塊風水寶地。數(shù)百年來,這里就成了蒙古族余氏家族的聚居地。

          包包上村民組由兩個蒙古族人集居的小寨組成,這就是包包上、季屋基。

          在包包上往上走約300米的季屋基,又稱高家?guī)X。季屋基是生我育我的地方,是我的生命搖藍,永遠丟不下的魂。

          近景是包包上,上面白墻房處即季屋基 我的故土沔魚河

          大田村地勢狹長,從高坡、苗寨、水化林下來是包包上、嶺嶺上、瓦窯田、大田;跨過沔魚河是卜周河、總齊溝、青杠坪。

          大田村橫跨沔魚河兩岸,物產豐富,土地肥沃,人民勤勞,民風淳樸。

          大田,顧名思義,就是有大田。大田因有小河溝水灌溉,旱澇保收,米味純香。

          小河溝是沔魚河最大的支流。

          小河溝實際上是一條小河流,河水發(fā)源于金銀山。金銀山是畢節(jié)最高最大的山之一,水資源非常豐富,從猴子溝到響水灘,稱小河溝,流經大田村岔河處,與沔魚河匯合。沔魚河在天生橋落入地下,暗流6公里后,從林口鎮(zhèn)渭河村出口稱為渭河。渭河朝雞鳴三省峽谷流去,注入名聲遠播的赤水河。

          小河溝水雖不大,卻滋潤著廣袤的田土。響水灘、沙壩田、瓦窯田、大田,全是豐產田壩。

          小河溝水流至瓦窯田,就稱為小河了。在這里,峽谷一下閃開,成了方圓數(shù)百畝的小盆地。瓦窯田東面有九龍山、百當嶺 (老百姓習慣稱為白刀嶺) 。沔魚河畔,從古至今都是人煙密集,魚米豐饒的寶地。

          在九龍山下,沔魚河畔的瓦窯田田壩四周是高山屏障,水田像一塊塊明鏡,每當?shù)咎锕酀M水,準備插秧的季節(jié),太陽一照,這壩子就像一顆璀璨奪目的珠寶閃閃發(fā)光。壩子東面矗立著九座酷似長龍般的大山,個個龍頭回向包包上季屋基。

          季屋基在九龍山第5座山脊下。這山脈從百當嶺往下走,共有九個小圓山頭,像一串珍珠相連,所以人們又稱為九子連珠。每個小圓山頭部都很平整,有的有十多畝,有的有幾畝地不等。

          在第七個坪臺處,閃出一個上百畝寬闊的坪子,季屋基十幾戶人家就坐落在這里。

          因這里早年是季家屋基,所以稱為季屋基。季家搬走后,高、曹,翟姓人家先后來到這里,都沒有住長久就遷走了。在清朝中期,我先祖余成勛從曹家手中將七坪嶺買下,幾百年來,這里就成了我余姓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

          季屋基寨子不大,解放前才有兩間低矮的草房。一間是余姓的,另一間是苗族陶正榮家的。

          苗族陶正榮家怎么會落居于季屋基呢?這要追述到清朝時期。不忍清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和殘酷壓迫,居住在韭菜坪的陶三春弟兄憤然舉起反清起義大旗,殺向官府,威震八方。在畢節(jié)縣豬拱箐創(chuàng)建了根據(jù)地。后來清軍剿滅了起義軍,陶正榮先祖率其家小逃到沔魚河。那時沔魚河一帶余家較有實力,余盛堯不忘當年余家祖先被朱元璋明軍追殺到大西南,曾得到苗族同胞的掩護,才使得蒙古余姓人保住了生命,延續(xù)了后裔的大恩。決定將陶家安置在季屋基對面紅旗山凹原始森林中。陶家在那里搭建了七八間茅草房,在那里開墾土地種植以維持生計。從此,這地方就被人們稱為苗屋基埡口。這小寨苗民,在余姓的庇護下,過了一段時間的穩(wěn)定日子,到清朝末年,被清政府查知,派大軍將苗寨圍住,殺戮陶家男女老幼,燒毀苗寨。所有陶家人,只有陶正榮父親一人逃脫。據(jù)說,那天陶正榮父親去了四川,后來就在營山找了個苗族姑娘成了家。誰知又被當?shù)赝练藲埡Α?946年,才16歲的陶正榮孤身一人逃難來到季屋基。余吉仁憐其年幼,又遭不幸,就收留了陶正榮,在枇杷地給陶正榮蓋了兩間茅草房,讓其居住。1949年,陶正榮與大南山李氏姑娘成親的一應開支和安排,都是由季屋基余姓人家出資和操辦的。季屋基可以說是民族團結的典范,民族之花盛開的地方。

          解放后,陶正榮于1950年參加了革命,歷任鐵匠鄉(xiāng)農民護衛(wèi)隊隊長,鄉(xiāng)農協(xié)會副主席、鄉(xiāng)黨支部書記,龍洞公社社長。1964年,陶正榮在任社長期間,為了方便工作,在龍洞公社中心點的沔魚河大田邊建了房,全家才遷離季屋基。像我們這么大年紀的人,都能清清楚楚記得陶家在季屋基的草房樣子。幾十年來,季屋基人也一直保持著與陶家的親情。

          陶家遷走后,余姓一大家子分成了十多戶小家,還有翟姓、陳姓兩家也搬了來,季屋基就形成了有十余棟房子的小寨子。

          1958年以前,九龍山上覆蓋著原始森林,季屋基四周有上百畝竹林。有斑竹、水竹、百家竹、刺竹、苦竹等竹種。我們寨中的房子,在緊密厚實的樹林、竹林掩映下,依山依竹林而建,環(huán)境優(yōu)美而寂靜。這里可稱得上是鳥的天堂、獸的樂園、樹的世界、花的王國。

          媽媽曾經對我們講過,1923年間,季屋基周圍都是合抱粗的樹木,密密扎扎的。各種野獸隨時可見。有豺狼、豹子、熊等等。說是那年秋天,我祖母在曹家大地鏟灰土,聽見林中有一種聲音,像小狗又有些不像。就順著聲音尋去,見一只小熊被人安的鐵夾子夾住了。奶奶幫小熊解開夾子,還撕了自己衣服幫小熊包扎。小熊傷很重,奶奶就把它抱回家飼養(yǎng),等小熊徹底痊愈了,才又把它背回老熊彎的森林中。1942年,一幫土匪來搶竊我家,這只熊還撲向土匪,嚇退了那些張牙舞爪的惡魔。母親說,解放初期,她都還見過這只黑熊。

          可惜,1958年大煉鋼鐵,九龍山四周的樹木被砍伐殆盡,野獸們亦不知去向。但是現(xiàn)在仍然被當?shù)厝朔Q為老熊彎、老熊洞、豺狼坡等地名,是真實存在的。我小的時候,與余昌其到老熊灣砍柴、割草,一遇下雨就到老熊洞中躲雨。

          更為嚴重的是:1983年,季屋基數(shù)十畝竹林開花,大面積死亡。又由于將竹林劃分給全組42戶,家家都怕政策不穩(wěn),一分到手就把竹子砍來賣了,還把竹根都挖盡,把竹林當成了耕地,季屋基一下荒涼起來。

          說到季屋基,她的地理也有特別之處。右上方,從水化林下來的山脈,像蛇一樣蜿蜒直下,到王家墳山處突出一小包,形狀特像蛇頭。而在季屋基左邊,第6條山脈,從百當嶺直下,到松林包包突兀之間挺出一個山包,活像一只烏龜。地理先生把這兩條山脈叫做龜蛇鎖龍口。

          蛇山與季屋基中間有一條小溪從老熊灣流下來,季屋基與高家?guī)X之間有條小溪從曹家大地流下來,兩條小溪終年流水不斷,在蛇頭和龜頭兩山下合攏,形成一條較大的溪流,奔向小河而注入沔魚河。

          季屋基對面有一座山峰,像兩面紅旗迎風招展,兩邊雄起,中間凹下。在凹下正中,往前數(shù)百米處的公雞山巖,就像一個蝴蝶頭。紅旗山和公雞巖連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只展翅飛翔的蝴蝶。只可惜,這紅旗山太逼近季屋基了,壓得季屋基喘不過氣來,看不見遠方的世界,人們被困在這深山里,飛不出去。那似飛起的蝴蝶山,也只是作個擺舍而已。。

          季屋基老屋模擬圖

          季屋基地理如此,舊社會余家日子過得確很艱難。260年間,一大家人就擠在一間破草房里、據(jù)說,我就出生在這間破草房不足6平米的后房里。那是1949年6月的事了。

          那時季屋基的人很窮,十幾歲的大姑娘沒褲子穿是真事。人們常年吃不飽穿不暖,還要遭受地主的剝削和土匪的禍害,那日子真的比黃連還苦!

          一唱雄雞天下白。1949年12月,燕子口解放,沔魚河域獲得了新生。當了家作了主人的季屋基人,跟著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剿匪清患,走上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我家和余應奎家率先搬出破草屋,建起了寬廠明亮的大瓦房。接著,余紹懷、余昌發(fā)、翟紹榮也建起了新房,那間破草房就消失了,只存在于上了年紀的人心中。分了田地的季屋基人,辛勤地勞動,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1953年我家與余應奎家合建的瓦房

          實行大集體那段時間,季屋基的人確實也艱難。

          黨的11屆3中全會,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可以自主生產,自主置業(yè),自主發(fā)展。季屋基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吃飽了飯,擺脫了貧困,想的是包包里裝滿票子。余平父子購買大貨車,跑起了運輸;余澤高、余澤靜、余光中、余前、余光裕等人進城或在本地創(chuàng)業(yè),事業(yè)有成;余澤順、余貴華、余澤富就地辦起了養(yǎng)殖場,六畜興旺。多業(yè)并舉,使季屋基家家戶戶,院中停有車子,柜中裝滿糧食,腰包里有夠用的票子,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余平、余亞、余澤高、余澤靜、余澤富、陳天貴、翟思國、翟思貴、翟思全、余昌金、余昌銀、余雙、余貴華、余前、余光裕等先后修建起小洋樓,使季屋基舊貌換了新顏。通組通戶路面硬化工程,使季屋基出門不粘土,進屋不帶灰,農村居室與城市住宅沒什么差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愛護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成了季屋基人的責任。一度被剃了光頭的山頭,經一二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已是樹木成林,綠樹蔭蔭。絕跡了多年的野獸、飛禽又回來了,流水淙淙,鮮花綻放。

          季屋基的人在生活有了保障后,特別重視對后代的教育。從2000年以來,已培養(yǎng)出6個本科大學畢業(yè)生,且都走上了工作崗位。

          季屋基,全國貧困山村的一個縮影。老百姓說:山還是這片山,水還是這流水,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才有這樣的好日子。我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黨的恩情,振興鄉(xiāng)村建設中人人都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季屋基建設成美麗鄉(xiāng)村,使人民生活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我難忘的鄉(xiāng)愁,一輩子連著心的故土。

          今日季屋基

          余澤江寫于2022年11月16日

          責編:張珺

          貴州文化網(wǎng)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貴州文化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業(yè)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果侵犯貴處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本站出處寫“貴州文化網(wǎng)”的所有內容(文字、圖片、視頻等)均受版權保護,轉載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內容首頁 > 魅力貴州 > 地域文化
          >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 網(wǎng)友評論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版權聲明 |人員查驗 | 留言反饋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貴州文化網(wǎng)版權所有

          主辦:貴州文化網(wǎng)融媒體中心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投稿郵箱:207656212@qq.com 商務合作QQ:40179119 電話: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微信同號)

          黔ICP備12003314號-2 備案標識貴公網(wǎng)安備52050202001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