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了《西藏考古工作規(guī)劃(2021-2035年)》,同意西藏考古工作納入到“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中。那么,“考古中國”西藏項目進展如何呢?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李林輝介紹,在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文物局有力指導下,從2021年開始,西藏文物部門組織西藏、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浙江、湖南、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文物考古科研機構,按照國家文物局提出的“考古中國”項目要求和“西藏考古規(guī)劃”重大課題和重點項目計劃,每年開展了田野考古工作7至10項。
“考古中國”西藏項目以“建立舊石器時代晚期到吐蕃時期的考古學文化框架和絕對年代體系,運用考古材料來證實歷代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治理”為總體目標,“構建西藏考古學文化體系、豐富早期中華文明研究內容,探索西藏歷史時期考古學特性、構建起以考古材料為主線的西藏古代史”為重點任務來開展。
最近兩個年度的“考古中國”西藏項目的工作安排,主要圍繞“西藏高原早期人類的起源與遷徙”“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區(qū)系類型”“西藏早期金屬時代考古學文化框架與早期復雜社會的起源研究”“吐蕃遺存考古調查與研究”四項重大課題進行。
日土縣夏達錯遺址、噶爾縣切熱遺址、班戈縣各聽遺址、革吉縣梅龍達普洞穴遺址項目的開展,為“西藏高原早期人類的起源與遷徙”、石器技術傳播等方面的研究獲取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夏達錯、切熱兩處遺址,為距今1萬至7千年期間的全新世早期狩獵采集者開拓青藏高原歷史,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證據,同時填補了西藏考古缺乏距今1萬年至5千年期間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考古學文化發(fā)展序列的空白。
康馬縣瑪不錯、察雅縣比果哇兩處遺址,極大地豐富了“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區(qū)系類型”的內容。比果哇的文化面貌,基本與卡若文化一致。而瑪不錯遺址,是迄今所知西藏中部距今5千年至4千年前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址反映的考古學文化面貌、作物經濟、陶器風格、裝飾品、人群基因等,充分展示了這一階段青藏高原人群與中國華北、南亞等區(qū)域之間的密切聯系,為探討中華文明共同體的形成研究,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信的佐證。
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第一期文化、革吉縣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等的考古發(fā)掘,填補了距今4千至3千年期間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的空白,展示了基本同一時間、同一區(qū)域內不同考古學文化面貌的“多元格局”現狀。
格布賽魯墓地第二期文化、札達縣桑達隆果墓地、乃東區(qū)結桑墓地的發(fā)掘,為“西藏早期金屬時代考古學文化框架與早期復雜社會的起源研究”增加了更多可信的實物資料。這些材料反映了大致同期、但不同區(qū)域內各自發(fā)展起來的考古學文化的發(fā)展軌跡。
當雄墓地、曲水縣溫江多遺址發(fā)掘是“吐蕃遺存考古調查與研究”重大課題之下的重點項目,這項工作,開創(chuàng)了吐蕃核心區(qū)域內高規(guī)格墓地、宮殿和寺院建筑遺址科學考古工作的先河,為推動西藏的吐蕃考古學研究起到了良好的領頭作用。“該項目為吐蕃地方政權與唐王朝之間歷史關系的綜合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學視角和佐證。”李林輝表示。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