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8月12日電 (記者 胡健)刀形墓、雙耳陶罐、開元通寶、鐵鐮鐵斧……山西省考古人員在運城新絳縣發(fā)現(xiàn)的唐代墓葬,出土一批距今千余年的唐代文物,為研究盛唐時期的平民葬俗提供了研究資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2日對外發(fā)布消息稱,為配合新絳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wù)中心項目建設(sh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新絳縣文物保護技術(shù)中心聯(lián)合對新絳縣侯莊村西北的一批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有唐代墓和明清墓,3座唐墓保存較完整,整體平面形狀呈刀形,均為土洞墓,由墓道、封門、墓室組成。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晉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白曙璋認為,這種平面呈刀形的小型墓葬在唐代較為普遍,是唐代小型墓葬中的主流形制。盛唐時期,小型土洞墓仍流行刀形,墓道多為較短的斜坡式或平面呈長方形的豎井式。此后中唐時期開始出現(xiàn)弧背刀形墓,晚唐時期小型墓仍以刀形墓為主。
出土的雙耳灰陶罐與當(dāng)?shù)亟{州大堂唐代地層窖穴出土的3件雙耳灰陶罐形制、大小基本一致。無耳素面陶罐與西安、臨汾等同時期墓地出土的形制基本一致。此外,鐵鐮、蚌飾也能在中國其他省份的墓葬中找到相似物。“可見在唐代小型墓葬中,隨葬鐵鐮(犁鏵)、發(fā)飾、蚌飾(殼)等物品是一種十分流行的葬俗。”白曙璋說。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于汾河下游臨汾盆地西南邊緣,春秋時曾為晉都,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絳州總管府。新絳小手工業(yè)發(fā)達,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和“南絳北代”的贊譽。(完)
-
無相關(guān)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