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松喦(1899—1985)先生是我國當代山水畫的領軍人物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與傅抱石、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江蘇著名畫家,以“筆墨當隨時代”為創(chuàng)作理念,繼承傳統,關注社會,圍繞祖國各地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兼具中國傳統特色與鮮明時代氣息的新山水畫,為中國畫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經典范例。
錢松喦出生于宜興一個清貧的書香門第,自幼在以私塾為業(yè)的父親熏陶下,學習詩文書畫。后師從書畫家胡汀鷺,研習“二石”(石濤、石溪),師法古人。新中國成立后,致力于探索并踐行“畫以載道”的筆墨內核,禮贊時代,謳歌生活,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中堅力量和代表畫家,晚年擔任江蘇國畫院院長。其作品構圖疏密有致,筆墨渾厚蒼茫,色彩絢麗明艷,感情含蓄內蘊,意境深邃廣闊,呈現出別出機杼、匠心獨具的藝術風格。
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他以熾熱的愛國情感、酣暢的藝術語言,圍繞革命圣地嘉興南湖,在不同時代語境中,以不同視角,反復描繪南湖、煙雨樓、“紅船”等視覺符號及其精神內涵,是當時美術領域反映這一題材作品數量最多、時間最早、成績最突出的畫家,對推動紅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意義。
錢松喦最早涉筆表現南湖,可追溯到1957年。當年,畫家在“旅杭過嘉興南湖”時,曾留下一幅寫生作品——畫面中,以柳岸和系舟為近景,中、遠景重點摹寫著名的煙雨樓,這件作品后來被收錄《江蘇畫家旅行寫生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1964年1月18日,他創(chuàng)作了一幅題為《南湖晚霞》的作品。畫面上方,煙雨樓掩映于柳樹叢中,下方勾勒了一條玲瓏的小船(并非召開中共一大會議的那條畫舫),這件作品如今仍布置在南湖煙雨樓內。1964年1月前后,還創(chuàng)作了一幅題為《煙雨樓》的畫作,受到美術界內外一致稱譽。此畫以湖心島上的煙雨樓為表現主體,綠樹翠陰中,樓檐隱然若現,湖水的襯托下,煙雨樓成為連接南湖過往與未來的載體和紐帶;遠處坡岸則淡墨繪寫,輕靈明快。整幅作品墨色氤氳,儼然一幅傳統山水畫,富于濃郁的文人意趣。
此后,一畫再畫南湖及其煙雨樓,畫面不斷變化,內容愈發(fā)豐富,并有意識地開始刻畫具有符號特征和象征意義的著名“紅船”。同時根據畫幅大小,鈐蓋下反映主流思想和時代旋律的“將革命進行到底”、“文藝為革命服務”等印章,如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南湖》上,同時留下了朱文“祖國萬歲”、白文“大好河山”兩印,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對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由衷熱愛和贊美。
1977年,時年78歲的錢松喦老當益壯,精心構思并繪制的《南湖》,堪稱同類作品中的精美典范。畫面上,“紅船”雖未占據主要位置,但高居畫幅上端,起到了點題立意的作用。近景柏翠松蒼,柳綠桃紅,呈現出春暖花開下草木蓊郁的景象,并以淡彩渲染,襯托出天際微明、旭日初升的氛圍,寓意中國革命的前程煥然一新,如花似錦。中景描繪了一群少先隊員,在拱橋上結隊走向神圣“紅船”。整幅作品一改傳統山水畫恬淡寧靜的表現手法,采用縱深開闊的鳥瞰式構圖,以南湖“紅船”為重點,由近到遠、兼工帶寫,虛實相間、動靜結合,水墨圓渾、蒼潤沉郁,色彩明艷、充滿生機;寫實中見抒情,抒情中顯立意,凸顯出江南文人畫的意趣和情韻。
錢松喦先生自20世紀中期開始,20多年間,堅持將視線聚焦嘉興南湖,不遺余力地通過“紅船”追尋中國革命的精神之源,從師古人到繪寫江南生活、反映祖國建設,矢志探索傳統山水畫的推陳出新,構建了以“紅船”圖像為標志的歷史語境、藝術意象和精神內涵,實現個人藝術風格、江南文脈精神和家國擔當情懷的高度統一,顯示出強烈的時代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使命信念。(周惠斌)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