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麻舞》
張雪艷
彝族《撒麻舞》彝語譯音“木絲史”或“木絲懇”,據(jù)彝族古籍文獻《萬事萬物的來歷》(《嘍婁獨則爍》)的記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度雎槲琛肥且妥逋陂L期種麻的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民間歌舞,是彝族先民生產生活的原生再現(xiàn)和提升,真實反映了彝族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與生產方式,具有重要的藝術文化價值。于2016年1月入選畢節(jié)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畢府通[2016]1號)。
《撒麻舞》是彝族青年男女以邊唱邊跳的形式,敘述了撒麻、割麻、紡線、織布的勞作過程。舞蹈動作從種麻紡線的勞動過程中提煉而來,歡快流暢、充滿活力;其舞姿強健粗獷、簡單有味,將生活勞動場景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眼前,表達了彝族同胞對豐收的美好愿景以及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民間受到廣大彝族同胞的喜愛。
2017年三官寨彝族火把節(jié)活動中表演《撒麻舞》
01
位于大屯彝族鄉(xiāng)北端的三官寨,素來有著悠久的種麻歷史。這里氣候涼爽濕潤,土質疏松肥沃、排水性好,適合亞麻生長。彝族同胞在種麻紡線的過程中,將開荒、撒麻籽、割麻、剝麻、績麻、洗麻、織布等一系列動作特征提煉到舞蹈中進行藝術加工。其動作從始至終完整表現(xiàn)了種麻織布的勞作過程,所以稱之為《撒麻舞》。
《撒麻舞》源于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彝族祖先在種麻勞動中為緩解勞作疲勞,男女即興而起自娛自樂的問答對唱,它口傳心存地唱述了從開墾土地種麻到紡線織布的過程。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勞作和傳唱,彝族人逐漸從中總結出了麻種植及編織的要領,并將其改編成舞蹈加以流傳,《撒麻舞》的原型就這樣誕生了。
隨著時間推移,《撒麻舞》逐漸成為彝族婚嫁場合中常跳的舞蹈之一,寄托了父輩鼓勵新婚青年男女發(fā)揚勤勞致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美好愿望,通過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祝福,具有教化意義。
02
《撒麻舞》的演員,男女和人數(shù)不限,表演時身穿傳統(tǒng)服飾。男演員手持鋤頭等道具,女演員則手提竹編小簸籮等道具,以問答方式在清唱中模仿砍荒燒草、墾地播種、割麻紡紗、洗紗織布等經過藝術演譯的動作,舞姿原始粗獷、剛健豪邁,用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表達了原始勞作撒麻織布的過程,再現(xiàn)了古樸的農耕生產生活場面,給觀眾一種清晰明了、追憶過去的別樣體驗和感受。
表演 《撒麻舞》
其舞蹈隊形變化不大,以繞圈、橫排、豎排的隊形交替變換為主。其舞蹈由開荒、凈土(燒渣渣)、松土、撒麻籽、割麻、剝麻、績麻、洗麻、織布九個舞段組成。舞蹈動作瀟灑自如,幅度大,節(jié)奏感強,每一個動作都能看出其所表現(xiàn)的勞動場景,每一舞段表達一個內容,呈現(xiàn)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撒麻籽是撒麻舞的重要舞段之一,撒好麻籽意味著麻就種好了。舞蹈演員左手拿小簸籮,右手從簸籮里面做抓取麻籽和撒麻動作,舞姿輕快流暢。
割麻也屬重點舞段,舞蹈演員左手薅住麻桿,右手作握鐮刀狀割麻。割麻時舞蹈演員隨歌舞動,動作剛勁有力、氣氛熱烈歡快,表現(xiàn)了豐收的喜悅。
剝麻舞段,前排舞蹈演員左手拿住麻桿,右手一上一下模擬剝麻動作,并把剝好的“麻”遞給后排舞蹈演員,其動作連貫嫻熟、形象逼真,與生活十分相近。
舞蹈的高潮部分是織布。舞蹈演員手腕模仿織布動作,帶動上肢左右擺動,輕柔優(yōu)雅,與割麻時熱鬧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03
《撒麻舞》的第四代傳承人羅才艷,是土生土長的三官彝族人,熱愛歌舞、熟悉彝族文化傳統(tǒng)的她在擔起三官寨彝漢雙語教學以及彝族歌舞指導的責任以來,對本地彝族語言文化及彝族歌舞的傳承推廣做出了貢獻。
《撒麻舞》第四代傳承人羅才艷在教授《撒麻舞》
《撒麻舞》作為彝族民間舞蹈,展現(xiàn)了彝族人民勤勞善良、艱苦樸素的精神面貌,已成為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
從表演特色看,《撒麻舞》用粗獷健美、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解讀了原始勞作中撒麻織布的詳細過程,它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復制,而是彝族先民創(chuàng)造出的彝族特色文化之一,它同樣擔負著彝族母語文化的教育和傳承義務,對民族精神的保持、民族認同感的強化、民族文化生命的堅守,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從其表達的本質和意義來看,《撒麻舞》是一部反映彝族進入農耕文明、在生產生活中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的歷史,對了解古代彝族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研究彝族民間音樂舞蹈文化有著重要歷史和藝術的價值。
作者簡介
張雪艷:七星關區(qū)民族中學教師。
來源:文藝七星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