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0月2日電(新華社記者駱飛)國慶黃金周,2016年中國(貴州)國際民族民間文化旅游產品博覽會現(xiàn)場吸引了不少觀眾參觀。來自貴州的非遺傳承人一展手上絕活,指尖上巧做精美民族工藝品的同時,也傳遞出可貴的“匠人精神”。
?。踩找淮笤纾?ldquo;民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區(qū)就迎來了不少市民。盡管已是展會的最后一天,但觀展的群眾仍絡繹不絕。
喧鬧的展廳內,52歲的高光友獨自安靜地制作磨漆畫。作為貴州大方漆器的第四代傳人,他人生最好的年華都凝結在了其中。
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大方漆器,曾與貴州茅臺酒、玉屏簫笛并稱“貴州三寶”。其工藝精良,但工序繁復。高光友說,從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到漆器形成,制作一件漆器要經歷50多道工序和80多個生產環(huán)節(jié),絕大部分靠手完成。
“做精品沒什么技巧,全憑耐心和堅持。完成一道工序,有時一坐就是一天,沒耐心根本堅持不了。”高光友說,檢驗漆器工藝好壞,就靠手和眼,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才能看出門道。
在一塊約60平方厘米的黑漆木板上,高光友一手拿著鑷子將碾碎的蛋殼粘貼在用筆涂繪的地方,一手不斷調整木板的位置,確保如沙粒大小的蛋殼分毫不差地與線條疊合。
高光友說,做人做事都一樣,切忌浮躁。手上功夫的區(qū)別就在毫厘之間,半點馬虎都刻在工藝品上,必須耐心細致。“藝術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熟能生巧,還需厚積薄發(fā)、堅持不懈,根基才堅實。”
談到功底,高光友停下手中的工作,指著黑漆木板說:“這是經過幾十次反復上漆、打磨、補漆、風干而得,色澤和手感都很細膩,這是堅守的結果。但用來作畫,是一種創(chuàng)新。拓展了漆器的使用,給其注入了新活力。”
的確,古老的技藝需要堅守,還需要創(chuàng)新。對此,正在展示古法造紙技藝的羅成頗有感觸。今年24歲的他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南皋鄉(xiāng)石橋村,當?shù)毓欧ㄔ旒埖募妓噦鞒辛松锨辍?/span>
“古法造紙一般要經過1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抄紙,對力度要求很高,用力過猛或不足都會影響紙的品質,需要反復訓練。”他說,“但守著技藝固步自封只能落后,還需要了解時代的需求,因此我們大膽創(chuàng)新,把紙做成了燈罩、筆記本、書簽等,很受歡迎。”
正如人們在“民博會”現(xiàn)場看到那樣,民族民間工藝燦爛多彩,其工藝技法也千差萬別,但卻有著共同的價值標準和精神追求,那就是精湛技藝與藝術美感中包含的對事業(yè)的熱愛、對傳統(tǒng)的堅守、對傳承的耐心以及對理念的創(chuàng)新等所化成的“匠人精神”。
-
無相關信息